春潮涌动 美美与共——春走杨芳林


        云上通山报道:(全媒体记者 阮翀  通讯员  郑安国   黄贝华 “春潮涌动,美美与共。”这是杨芳林乡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入户道路平坦干净,池塘溪水清澈见底,农家村舍花香四溢,乡风民情淳朴厚实……仲春时节,万物复苏,田野深处,草木葱茏。深入杨芳林乡的田间地头、村落农舍,到处弥漫着清新的诗意、蓬勃的希望。

杨芳林乡地处鄂赣两省三县交界处,是1998年通山县乡镇机构改革中唯一未被撤并的乡,十九世纪有“小汉口”之称。这里山川秀美,溪流纵横,林木青茂,资源丰富,被誉为“幕阜绿谷”。近年来,作为通山县特色小镇、生态乡镇,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大潮里,如何既要有“颜值”,又要有“气质”?杨芳林乡党委政府绘就了美好的蓝图——

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产业发展为要、文化传承为本、人才回归为重、生态保护为基,破解“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三大乡村振兴难题,政府、集体、村民同频共振,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共赢,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眼下,一幅幅水清、村净、景美、民富的乡村新图景正在这片大地上徐徐展开……

以初心挈画生活之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根本。如何增加致富渠道,让农民家底儿越来越厚?

杨芳林乡积极探索实践,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瞄准靶心,精准发力。

由于交通不方便、信息不灵通、人才留不住等因素,导致村湾发展后劲不足,群众脱贫无门。2014年,该乡有3个村评定为贫困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616户5337人。

“党的政策暖心田,百姓脱贫笑开颜,生活越来越幸福,一年胜过又一年……”这是该乡郭家岭村宝树湾村民自编自导的一个说唱小片段。从侧面真实的反映了这几年来,党的扶贫政策给贫困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为实现脱贫攻坚任务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成绩。

“尽最大努力发展朝阳产业,增强村湾的发展活力和村民增收的造血能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奔小康的胜势。”杨芳林乡党委书记熊美萍代表乡党委一班人发出了铿锵誓言。

在郭家岭村蔬菜基地,大棚里的秧苗碧绿成片,长势良好,生机勃勃。“这以前是一片撂荒的荒地,我们发动40户村民把这130亩荒地集中连片流转给老板开发,实现了资源再利用。”在郭家岭村支部书记金国平介绍。这片蔬菜基地每亩每年付给农民土地流转金180元,对年纪偏大的贫困户,在辣椒基地务工每人每天可有120元务工费用,一块土地两份收入,有力地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记者赶到该村白茶基地时已近中午,只见20多个村民有说有笑,正从茶山上归来。“我在这里做了几年,这里的老板丁总待人忠诚,我的工资都是按天结算的。最近许多留守妇女晴天都来采茶,可以每天挣两百多元呢。”村民黄良代高兴地说。

郭家岭村白茶基地是从上海引进的重点项目,基地面积约1500亩,以种植白茶为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多,投入大,周期长,从开垦、种植、管理、采茶每一个环节,农忙时,每天都有近百名村民进山务工,既解决了大量的闲置劳力,又让村民增加了收入。

通山县杨芳林乡的竹林风生态园,隐隐约约在层峦叠嶂间,山间的微风吹拂,春天的气息在这里已经很浓了。走进竹林风生态园,仿佛走进了一座现代化的农业庄园,这里茂林修竹、鸡鸭欢鸣。这是杨芳林乡“返乡创业”项目,由回乡创业的徐永明、余斌共同投资创办农业旅游示范区,项目包括森林保护区、农业观光区、畜牧养殖区、水产精养区、接待生活区五个部分,俨然一处深藏在大山里的“世外桃源”。他们通过打造“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康养”,发展旅游业,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我们这里有16户村民长期务工,平均月工资2700元。”竹林风生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永明说。该公司规划面积10000亩,计划投资2.5亿元,主打田园采摘观光旅游,并实行自给自足的精品农业种植模式,现已开辟200亩苗木基地,栽植竹子、桂花、红豆杉等13万余株,已建成3公里水果长廊,150亩中药材基地,该公司每年可吸收150余户村民务工增收,为全乡产业振兴树立了典范。

杨芳林乡还利用“能人”产业效应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利用一切条件,建车间,建基地,建农场,不断提升产业化潜力,变“输血”为“造血”,标本兼治,注重提升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幕阜山水与绿色产业相融,生态环境与乡村发展共生。”5年来,杨芳林乡新建规模养殖基地17个,新增农民合作社27个,全乡合作社、家庭农场达到87家,项目涉及特色种植养殖,休闲观光、农旅结合等多个方面。

以匠心再塑乡村之美

产业有了,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有效的乡村治理成了关键。

杨芳林乡结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人居环境整治活动”、“清流行动”、“厕所革命”等活动,通过街道整治、“门前三包”、村规民约、清洁评比、日常巡查等制度化,实现环境卫生治理常态化、自觉化。

记者在郭家岭村看到:宽阔平坦的村道纵横交错,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排排绿化树点缀其中……郭家岭村以微景观、微菜园、微庭院、微墙绘为主要内容,在边角地块、街头巷尾等看似不起眼的农村小角落,经过精心改造,变身艺术墙垛;把破轮胎、旧水缸、等废弃物品变身成“宝贝”,融入创作当中,通过别样的形式被保存下来,留住了浓浓乡愁。

村副主任谢志鹏打扫完房前屋后卫生,惬意地坐在院子里,观赏着家中的一草一木,尽情享受田园生活。

大家的自主意识也提升了。”提及村里变化,谢志鹏打开了话匣子。和谢志鹏一样,对许多村民来说,每天打扫卫生成了“必做的事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造美丽、和谐家园的意识越来越高。

高桥头村芳林湾乡村振兴项目,是杨芳林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工程,也是幕阜山绿色产业经济带建设的试点工程。高桥头村依山傍水,交通便利,民风民情纯朴,自然风光旖旎,素有“长寿村”的美誉。全村18个自然湾居于大城山与北山的怀抱之中,杨芳河蜿蜒而下,幕阜山旅游公路穿境而过,一座300年历史的古廊桥连结两岸,具有典型江南山水醉美之乡的原貌。为合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抓改造美环境,抓提升带旅游,抓发展建基地,抓振兴促致富”,对全村自然湾进行改造提升,使这个古老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用生动实践谱写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该村11组桥头吴自然湾,靠山临水,一条山溪绕屋场而过。然而,进山公路坑洼不平,晴天灰,雨天泥,周围的居民饱受过往车辆扬尘、溅水之苦。为了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升自然湾整体形象,杨芳林乡党委政府为该组争取到了农村道路改建项目指标,高桥头村村委会为该组落实了五万元的缺口资金,临路的几户村民及合作社有的三千、有的四千、有的五千、还有的七千、九千筹措资金近六万元。两个月时间,将原建土路拓宽、改直、整平、压实——一条宽4.5米长约500米标准的乡村水泥路展现在村民面前。

村民吴远补看着平坦的水泥路从门前经过,再也看不到尘土飞扬、泥水四溅的景象了,高兴得佝偻了多年身子不自觉地挺直了起来。村民理事会负责人吴德谋说:门前水泥路的建成,不仅改善了自然湾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了自然湾整体形象和知名度,也为吸引客商投资、游客赏花采摘野果创造了优良条件。前几年湾里成立了“种养殖合作社”,开垦绿化了几百亩荒山,招来了莲藕种养大户开发荒田上百亩。现在,大山里栽种的苗木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据了解,每年四、五月份,县城、周边乡镇慕名前来抽笋、摘泡的人、车络绎不绝,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新的希望。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杨芳林借助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的契机,重点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杨芳林乡现有村级公路110余公里,村组自然湾公路300余公里。原有的幕阜山旅游公路通过提档升级,打造成了18.6公里的“彩虹旅游公路”,路面采用红、黄、蓝色三种调彩色沥青混凝土铺设,有效连接了忆江南、竹林风、大城山、樱花谷等沿线旅游景点,公路与沿途景观交相辉映,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流连忘返,是游客不容错过的网红“打卡”胜地。该道路的开通,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条健步、骑行、观光的交通道路,也为当地旅游增添一条新动脉。

整治环境卫生,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是看得见、摸得着、惠及群众的民心工程,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如今的杨芳林乡环境洁净,景色优美,绿树葱葱,处处生机盎然,百姓安居乐业,优美的自然风光也吸引更多人观光旅游,带动就业增收致富,一幅“生态优美、生活甜美、人文和美”的美丽乡村幸福画卷正徐徐呈现。

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大大提升了百姓幸福指数。街头巷尾,杨芳林乡的群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5%以上。去忆江南吸氧,去樱花谷赏花,去竹林风听鸟,去大城山看景,到郭家岭品茶……春光渐浓,在暖暖春意中,游走颜值越来越高的杨芳林,放飞心情,从繁花掩映、绿水相依、蜂蝶飞舞的美景中,静静触摸绿色带来的获得感。

以诚心呵护乡愁之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就是乡村振兴的魂。文化振兴,不仅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文化哺育和支撑,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杨芳林乡注重村民“外表美”、“口袋鼓”的同时,不断挖掘农村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出文明乡风的勃勃生机。

华灯初上,高桥头村部一派热闹祥和景象:休闲长廊里三三两两的村民攀谈正欢;广场上,男女老少或踩着鼓点扭着秧歌,或和着音乐跳起时尚的广场舞……

乡村振兴工作,不仅要“面子”美,更要“里子”实。“里子”就是乡风、家风和民风。杨芳林乡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引导村民树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努力营造见贤思齐、向善向上的文明乡风。

文化礼堂便是各村村民保留在乡土那一端的“根”,如一条绵长的丝线般牵扯着村民们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弘扬新时代乡风文明。

走进郭家岭村文化礼堂,一股浓浓的乡土文化韵味扑面而来,其文化墙的板块设计和文化服务功能的设置,凸显出设计者围绕“为民、便民、利民”的独具匠心和用心。平日里,文化礼堂大厅内整齐摆放的八仙桌、长板凳,正前方的是戏台,有的村民围着八仙桌下象棋,有的坐在长板凳上拉着家常。

自从文化礼堂建成后,村里的乡亲一有时间就喜欢往这里跑,看书、写字、议事……热闹非常。正在下棋的一村民高兴地说,下雨天或晚上没事,我们会相约来下棋聊天;村里谁家办个喜事,也可就近集中摆几桌,再也不愁没地方了。

大厅四周是文化墙,设置有族史家情、历史变迁、家族名人、民风民俗等块板,通过观看文化墙,让村民进一步了解村庄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和村容村貌等发展变化,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评选乡贤孝子、举办农技讲座、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郭家岭村按照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大力实施产业兴村、环境兴村、文明兴村、和谐兴村和富农兴村工作思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从村委会出来,弯曲的公路旁,记者看到一幢幢造型优美、风格现代的建筑正在拔地而起,那是村上兴建起的“全域旅游培训基地”“乡村振兴大讲堂”。那一刻,我看到的是这里积蓄的蓬勃力量!

“我们把文化礼堂建设着眼点放在展现人文之美、丰富群众生活上,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杨芳林乡宣委黄贝华告诉记者说。在文化礼堂里,可以听到有村庄特色的乡贤故事,看到积极健康的家规家训、族谱族训等,找到村庄里的最美人物、道德模范、优秀学子、成功人士等事迹。文化礼堂正在成为理清村史脉络、挖掘人文底蕴,记忆乡音、品位乡愁的神往之地,让农民群众“心有所寄”。

乡贤夏臣昂当过乡村教师,做过石材生意,后来改做园林设计,他把景观设计工程做进了人民大会堂。他始终把宗谱上祖宗立下的“夏氏家训”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他说:“我这一辈子,偏偏喜欢一些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东西。”他利用回乡的机会整理当地的民风、民俗等文化素材,热心于村湾里的环境卫生工作、乡风建设事业,并秉笔著文对外推广宣传。他为家乡修路搭桥,给乡村学校建标准厨房,自发资助乡邻,为促成乡亲和睦和谐默默奉献;他还创立了通山县的“通山老乡精英群”,促进省、市、县、乡、村精英老乡间的信息与情感的交流,倡导“爱我通山,振兴通山”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种传承是钻到了骨子里,变成了秉性。

在杨芳社区的文化广场上,秧歌队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舞蹈。村民谢明兰告诉笔者:“最近几年,村子里文化广场建起来了,乡亲们除了跳广场舞,还选拔成立秧歌队,年龄最大的队员都快70岁啦。”去年,杨芳社区就组织开展了群众文化活动近20场,现在村民的文化活动丰富了,他们参与热情十分高涨,曾经习惯观看演出的农民,如今成了参与演出的“主角”。

高桥头村把村委会建成了农民文化乐园,更想方设法鼓励农民多读书看报,学文化,学知识,学本领。以前逢农闲或年节,“农民爱打麻将消磨时光”,现在村民就在文化乐园里“看书、上网、健身”,真正把农民从“牌桌”引到“书桌”上来,让农民终身受益。这是个和谐相处、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村落。这个村子的变化当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在这里驻村两年负责帮扶的干部,说起近几年的往事如数家珍:譬如村委会干部们开会到深夜,研究如何改变村容村貌,修路搞乡村旅游,兴办养殖合作产业……一桩桩、一件件,脱贫致富就是这样一路干起来的。

从身有所憩,到心有所寄,再到梦有所圆,杨芳林乡在乡村文化建设之路上,一路亮丽风景。

党委书记熊美萍表示,杨芳林乡实施“以乡风、家风、民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行动以来,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新举措,坚持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环境创新三管齐下,目前初步达到了“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效果,促进了乡村振兴。

长风过隘口,奋斗正当时。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田野正绿,家园正美,如今的杨芳林乡,处处焕发着蓬勃生机。

(编辑:葛素文  编审: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