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 用双脚丈量一座堤坝,用双手守护一汪绿水七旬老人痴守水库20年

通山县大路乡山口村,有一座库容104万立方米的水库,名为山口水库。

山口水库100米远处的山口村庄里,居住着一位七旬老人。

自山口水库建设以来,老人便与水库毗邻而居。老人叫严早望,经常一个人出门,步履蹒跚,拿着镰刀,这里看看那里瞧瞧,锄草、巡逻,与水库相守相望。

2001年,严早望主动承担起看护山口水库的工作,成为通山县一名民间河库长。如今,水库的看护工作已交由同村的村民了,但与水库20年风雨相守,老人对这里有了感情。退休后,严早望又义务加入到了水库的看护工作中。

一个把堤坝当家的人

2020年6月1日凌晨3时,山口水库堤坝上闷热异常,漆黑的天穹布满了点点星光,寂静的田野响起欢快虫鸣,一束微弱的光在黑夜里缓慢移动,看护着堤岸上下的生灵。

一头银发的严早望打着手电筒沿堤岸巡视,走到一处水洼地,他立即蹲下来,提起手电筒进行查看,沙袋是否有松动,泉孔是否安全。确定没问题后,他心里松了一口气。

每隔半小时,严早望就要打着手电筒,去100米以外的管水阀处查看一下水情。24小时值班,困倦时常袭来,严早望或弄点水洗个脸,或站在坝上吹一下风,或将背打湿,这些都能让他清醒。

进入防汛期,堤上与严早望一起值守的还有村里的其他防汛救灾党员突击队员们。突击队里,严早望年纪最大。

时间回到一个多月前,山口村召开基层党员大会,组织防汛工作。村委会一间小会议室里,几十名党员齐聚一堂。会场里,严早望仰着头听得认真,在心里记下村委主任说的每句防汛要紧。

“今年防汛都提前了,您老又要开始搬家了,需不需要帮忙啊?”散会后,一名村干部拍着严早望的肩膀说道。这句话来源于每年防汛工作全面开始后严早望值班前的一次大搬家。

山口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和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小㈠型水库。每年4月到8月防汛期间,是严早望最忙的时候。不论是烈日当空的白昼,还是漆黑蚊虫肆虐的夜晚,他都在水库的大坝上值守。因为怕耽误值守工作,严早望便将家里做饭要用的器具都搬到了堤坝上。

堤坝上的一间平房里,记者看到,房间干净整洁,电视机、电饭煲、电风扇等家电应有尽有,这些都是严早望从家里一点点用电动车运过来的。

“值班时,没有时间回家,这里就是我的家了。”严早望说。

一个同隐患较量的人

严早望的世界里没有四季,只有旺季和淡季,旺季24小时值班,淡季则除草、打扫水库,与野草、垃圾来一场时间较量。

“为了保护堤坝和水质安全,堤坝上的野草不能除根,也不能用药,所以清理起来比较麻烦。必须在离根两三厘米的地方割除杂草。”严早望一边弯腰割草一边说道。

堤坝上最常见的野草叫野蒿。“这种草长得非常快,春夏里一周就能长到膝盖那边高,不尽快割完的话,又长出来一片。”严早望说。

近20亩的堤坝看护范围,严早望重复弯腰割草几千上万次。他不得不经常支起腰用左手捶打几下,然后又继续低头作业。在严早望的淡季里,这样的除草工作,他每两周就要完成一次。

除了堤坝上面的“整洁”和安全工作,严早望还要负责维护好水库的整洁。去年7月,一场大雨后,从上游、岸边、林地里冲下来的矿泉水、塑料器、鞋子、枯树枝等垃圾,铺满了水库水面。

平时里,水库边角上的垃圾,都由严早望一个负责打捞。“看到垃圾多起来了,我也担心防汛的安全。不抓紧时间清理完的话,万一变天,下起雨来,垃圾堵了泄洪口,那就事大了。”严早望深知水库关系着下游居民的安全,他跟村支书打去电话请求支援。村里迅速租了两只船,雇了8名村民和严早望一起清理河面垃圾。

垃圾又重又脏又臭,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多,严早望和来帮忙的村民顾不上喝一口水,汗流浃背的打捞了一天。看着环卫垃圾车师傅将一车一车垃圾拖运走,严早望这才松了一口气。

一个有为民情怀的人

4月29日,一路的颠簸,记者到达了山口水库,一下被这美丽的景色所迷倒了。

波光粼粼的水波在水面上轻轻摇荡,水的颜色碧绿清澈,一面是连绵不断的群山,时而从远处传来几声鸟的鸣叫让水库显得更加幽静,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给水库增添了生机。

在堤坝的值班室里,严早望颤颤巍巍拿出了6个记录本,记录本上记满了老人看护水库的情景。

“水库下游是山口、泉下等村庄。水源直通通山城区通羊河。”严早望介绍说,除了防汛、日常管护等事宜,入夏后,水库里经常出现有人私下水库游泳、垂钓等情况。

虽然水库四周都设有提醒标识,还加高了防护网,但还是时常会有人下水游泳。为防万一,老人只得加强在水库四周的巡逻,时时提醒来往居民不要下水游泳。

“将一件事义务做了20年,严师傅是不简单的。”说起严早望,山口村村长谈荣锋直竖拇指,村里正在准备组织年轻党员们,学习严早望不怕苦不怕累的艰苦奋斗精神,并邀请严早望讲讲自己无私奉献护卫一方水源的故事。

今年1月份,严早望水库的看护工作正式交接出去。但每天早上,严早望依然会拿着镰刀出现在水库旁。

老人说:“20年的习惯改不了了,只要身体还行,能出几分力就出几分力。”(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亚平 通讯员 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