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高质量发展在咸宁系列报道1山通水富新画卷 | 通山全力推进绿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编者按: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近年来,全市各地把握和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一以贯之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今起,本报推出“高质量发展在咸宁”系列报道,展示全市各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新探索、新实践、新作为、新成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敬请关注。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通山,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盖率66.44%,生态优势明显。如何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该县给出的答案是:

紧紧围绕 “山通水富、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步一个坚实脚印,筑牢高质量发展底盘。

念好“生态经”,树牢绿色理念——水秀山青颜值美

青山云雾缭绕,富水碧波荡漾。

5月23日,通山县大畈镇鹿眠塘村新鹿港湾,阵阵欢声笑语从富水湖面传来。细看,一叶叶竹筏、游船在水雾中若隐若现,一批批游客在此开心畅游。

“水清亮,空气好,景色美。”崇阳游客袁欣欣说,坐于竹筏之上,有种“船在湖中走,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富水湖属长江中游南岸一级支流,拥有水面12万亩、库容16.65亿立方米,是通山境内最大的水库。然而几年前,富水湖却是另一番惨景,让人望而却步。

2016年以前,为解决群众温饱问题,该县鼓励库区居民发展网箱养鱼等水产养殖业。十几年过去,虽然群众致富了,但湖水被严重污染,生态被严重破坏。

“水面基本被网箱占满,巡湖只能绕来绕去。”县农业农村局综合执法大队队长王向阳说,最高峰时期,富水网箱达到了5.8万口,水质曾一度下降为Ⅳ级。

2016年,国家开始实施生态保护战略,通山果断行动,投入上亿元,实施富水拆违行动。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奋战,到2018年底,5.8万口网箱、169处围汊全部拆除,富水湖生态逐步恢复。

2020年,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计划启动,富水湖成为通山主战场。通山再接再厉,成立禁捕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在全省率先启动禁捕退捕和渔民安置工作。

经四个月的攻坚,至当年10月底,全县984艘捕捞渔船全部拆解上岸,拨付补偿金7081.91万元、拨付率达100%,渔民转业安置实现全到位。同时,常态化监管执法工作及时跟进落实,富水生态保护开始筑起坚固屏障。

今年4月1日,环保部门对富水水质进行再次检测,水质类别为Ⅰ类,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绿色是通山最鲜明的底色,坚持走绿色道路是通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二选择。”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通山县委书记石玉华说,通山始终高举“山通水富、绿色发展”的大旗前行,步伐铿锵,作为不断。

九宫山风景区坦上石垅山,曾是通山境内纯度最高的硅石矿山,硅石资源量约100.5万吨,经济价值2.2亿,是数家矿企的“香饽饽”,也给当地带来了不少经济效益。破坏环境必须叫停,经过综合整治和生态恢复,今天的矿山已不见满目苍夷,但见漫山葱绿。

宁要绿水青山长存,不要破坏生态的GDP!

从2016年开始,通山不惜成本,投入1.1亿元对域内非煤矿山进行全面整治和生态复绿。截止2020年9月30日,共关停非煤矿山57家,直接减少收入上亿元,可树牢生态理念的通山人并不感到可惜。

与此同时,该县三年完成绿化造林44.76万亩,三年精准灭荒26.73万亩,连续6年国土绿化面积居全省第一,国土绿化工作荣获“全国绿化奖章”。

主打“绿色牌”,壮大绿色产业——清洁能源活力显

树影婆娑、满目新绿。置身大幕山中,除去漫山美景,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一座座巨大风轮。

“29台风电机组全部并网发电,所有设备运行良好。”风电场工作人员刘佳龙介绍,去年实际发电量11499万千瓦时。

大幕山风电场于2018年5月开始动工,由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华中分公司建设,总投资7.5亿元,设计年发电量1.14亿千瓦时,2019年7月正式并网发电。

发展和利用风能,通山早有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

2007年9月,九宫山风电场建成投产,是我国内陆地区首座高山风电场,项目总投资1.64亿元,设计年发电量2700万千瓦时。仅近三年,九宫山风电场总发电量达6154千瓦时,年均税收200余万元。

如今,通山境内的太平山、白岩山、冷水坪3个风电项目即将启动,13个分散式风电项目已规划编制。

风可开发,阳光亦可“变现”。通山属低山丘陵区,全年平均日照数1845小时,发展光电前景可期。

初夏时节,中广核通山大畈150MWp地面光伏电站内,一块块蓝色电板布满空地,尉为壮观。

该电站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单体光伏发电站,总投资12亿元,设计年发电量1.45亿千瓦时,年缴税收1500万元以上。2018年底并网发电,次年实际发电量1.53亿千瓦时,2020年再创新高。

“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煤4.7万吨。”项目经理吴勇介绍,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1.5亿千瓦时,是真正的绿色能源。

位于燕厦乡理畈村的100MWp地面光伏电站,亦是通山实现光能“变现”的代表作之一。该电站一期于2017年5月完工,2020年7月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当年实际发电量5077万千瓦时。

此外,该县还建有光伏扶贫电站(含联村)104座,2019年实际发电量1075万千瓦时。光能为壮大全县村集体经济,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强大能量。

“清洁能源是通山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备产业。”县长陈洪豪表示,通山始终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型之要、强县之基,全力打造绿色能源产业集群。

抽水蓄能发电,是通山新晋清洁能源产业的又一亮点。

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100亿元,装机容量1200MW,预计年发电量6.58亿千瓦时,年税收3亿余元。目前,正在进行前期实验性平硐勘探。

4月22日,通山还与国网新能源公司签订了总投资120亿元的洪港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至目前,通山绿色新能源产业总装机规模达到400MW,年发电量可达5.3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6.6亿千瓦时的80.3%。

建设“特色镇”,深耕全域旅游——美好生活入画来

近观,绿树成荫,花草生于底;远眺,烟雾缭绕,满山绿意浓。行驶于通大线,眼中美景应接不暇。

板桥村枇杷果园,道路两旁摆满了摊位,一颗颗金黄的枇杷置于其中,不时有游客驻足品尝和购买。

“到大畈的游客很多,每天最少能卖三四百元!”摊贩刘道样是当地人,趁着旅游产业兴旺发展了一亩多枇杷,每年靠此可增收五六千元。

大畈区域内土壤为红壤砂质土,且位邻富水湖小气候特别,这里的枇杷汁多肉厚、美味可口。过去由于未打响品牌,均价只有3至5元一斤,产业发展动力明显不足。

为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通山将大畈枇杷产业发展与旅游发展相结合,走农旅融合之路,全力打造特色“枇杷小镇”。

目前,大畈枇杷种植面积已达到1.8万亩,价格达10至20元一斤,2019年综合产值1.6亿元,年接待游客量达60万人次。

“枇杷小镇”的从无到有,只是通山农旅融合发展中的一个例证。近年来,通山紧抓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机遇,围绕“一心两轴三极四带”旅游发展布局,全力将12个乡镇打造成各具特色的主题小镇。

如今,厦铺萤火虫小镇、九宫山香榧小镇等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呼之欲出,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道路初具雏形。

“发展全域旅游是通山优势所在,而农旅融合更是其中强项,通山有底气、有前景。”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柏林说,通山已摘下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深化农旅融合将给乡村振兴提供巨大动能。

沿着新建的绿色步道来到通羊镇港口村,一栋栋别墅被绿树环绕,游客如织。

港口村属于典型移民村,田地稀缺、资源匮乏。2015年,通过县里专项资金和村民自发筹资,对村庄重新规划,力改原先窘境。2019年,港口村被列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3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的投入,让这里的路更宽了、水更清了、景更美了、游人更多了。

“这是我第三次来,走走逛逛感觉很舒畅。”市民宋女士家住城区,有压力时总喜欢去乡村逛逛,而港口是她首选之地。

近几年,通山投入2.1亿元对9个示范村和35个整治村进行重新规划,全面解决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整治等问题,初步形成了“石门忆古街驿站、吴田观古宅花海、鹿眠塘品水乡烧烤、港口赏河塘月色、隐水游龙隐山庄”的特色观景。

目前,通山已有60个村列入省级绿色示范村、4个村列入国家级传统文化村落,建成了175处休闲农业示范点,农家乐1200余家,旅游产业发展愈发兴旺。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虽有疫情影响,该县仍接待游客1589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43.35亿元。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国华 刘会文 宋文虎 特约记者 孔帆升 徐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