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通山白泥村:反哺家乡蔚然成风 红色基因带动乡村发展

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赵益民 陈霞英 李明)说起通山县大畈镇白泥村,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被誉为“鄂南第一祠”的谭氏宗祠,在这里诞生了通山县第一届苏维埃政府,红色基因浓厚,同时,这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毗邻着有“鄂南小漓江”之称的富水湖,“大畈枇杷”更是声名远播。6月11日,记者来到白泥村进行了一番探访。

走进白泥村,一幅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的秀美乡村美景映入眼帘。看田野,大片水果采摘园如雨后春笋般拨地而起,绿油油的枇杷基地鲜绿可人;观村庄,“徽派建筑”整齐坐落,白墙黛瓦干净整洁,村民安居乐业、笑脸迎人。

45岁的王锟是一名地道的白泥村人,2017年,他放弃了江浙一带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承包了600余亩土地,开始种植枇杷。

臻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锟:要照顾家里,所以决定回来创业,镇里和县里的领导都很关心,给了很大的照顾。我们现在枇杷种植大概有800亩,已经挂果的有200多亩,带动了贫困户58户,每个工人每年大概有两万多块钱的收入。

放弃了二十余万元的年薪返乡种树,王锟起初是不被家人和朋友理解的,但通过近五年的发展,年产枇杷千余吨,主要销售北京、武汉等多地,同时实行网络平台销售,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群众增收和脱贫奔小康。

臻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锟:刚开始回来的时候有一个体会,你请人别人还不愿意跟你做,他怕你给不起工钱,但是现在你要他来做他就没有后顾之忧,实际上他是对我们的一种认可。

除了返乡创业带动产业发展,白泥村还吸引了不少本地年轻人返乡,积极投身教育、文化等事业,王磊就是其中之一。今年32岁的王磊毕业于武汉一所大学,毕业后曾在一家上市公司从事光伏行业,月薪过万,2018年,他却选择回到家乡,在白泥小学当起了一名教师。

白泥小学教师 王磊:我觉得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到了一定年纪,每个人会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我想在武汉定居下来可能要花很长时间,去努力,也是可以定居下来的,但是在大城市漂泊,对于我来说可能没有安定的感觉,我还是想回到家乡,为家乡做一点事。

王磊说,起初选择回来是因为父亲中风,自己想留在父亲身边照顾,回来选择任教后,他深切感受到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之间的差距,让农村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成了他的一个心结,也最终促使他留在了学校。

白泥小学教师 王磊:我希望他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能够多出去看看,多学习新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至少在他们心里不会觉得和城市里的孩子有很大区别,能够跟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如今,无论从村容村貌还是产业发展来说,白泥村都旧貌换新颜,可不变的,是白泥人血液里的的红色基因,是投身家乡建设的那一份热忱与希冀。

白泥村村长 谭新明:我们铭记红色历史,牢记家传祖训,投身红色文化开发,发展蔬菜种植,水产开发等,建成了颇具规模的白泥枇杷基地,红心柚子基地,扩大传统绿色产业,为白泥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