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昌炉 宋文虎
投资120亿元的抽水蓄能项目,投资30亿元的九宫山旅游项目,投资7.76亿元的华海精密电路项目……
今年以来,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通山县,引人注目。
众所周知,招商引资难,对于山区县城来说,则是难上加难。但通山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实干和巧干相结合,方法总比困难多。
记者了解到,通山“招商难”主要有三个方面,且很有典型性——
一是刚性约束多。通山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保红线、林业红线等生态红线范围占比一度高达67.3%,导致许多项目,特别是文旅、康养类项目,难以落户。
二是可用土地少。通山属山区县,可用工业用地稀缺。前几年,新招项目几乎无地可用,不少项目因此流失。
三是面临用工难。通山属外出务工大县,每年过半劳动力外出,县内劳动力缺乏,企业普遍遭遇用工难,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密集型企业尤为突出。
迎难而上方能百炼成钢。用通山县招商和促进中心主任张凯的话说就是,“招商引资一刻也不能缓,再难也要招进来,而且要保证项目落下去、发展好,真正让客商放心、安心、舒心。”
于是,针对招商难题,通山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在破解“约束多”方面,该县抓准时机向上争取进行生态红线调整,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使生态红线占比大幅下降,为项目发展腾出空间。同时,建立项目联审制度,由招商、环保、应急等部门联合对项目进行前置把关,确保项目符合国家政策,可以顺利建设、投产。
在破解“用地少”方面,该县一方面实施“腾笼换鸟”,盘活闲置厂房。通山科奥工业园和水晶工业园近42万方厂房闲置,该县牵线租赁给急需厂房的企业,如今实现满园生产。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园区。计划投资25亿元,建设规划面积达1.2万亩的南林工业园。目前,一期400亩已建成,且实现招商满园。
同时,该县创新推出“事先做评价、事前定标准、事中作承诺、事后强监督”的工业项目用地出让制度,明确“215+1.0”项目准入门槛,即亩均投资200万元,亩均税收15万元,项目容积率1.0以上,并要求客商提供审计报告,切实提高“亩产量”。此举让土地集约利用率提升至97.8%。
在破解“用工难”方面,该县一方面通过“点对点输送”服务,提高企业招聘效率。即:每年春节前统计在外务工回乡人员名单,春节后立即组织专车将有就业意向人员送到企业参观,实现人、岗无缝对接。以大唐信息、星火原等企业为例,此举解决企业2/3用工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寻找现存类似产业或上下游产业,实现技术工人就地转移。如促成达科医疗与南林桥镇一小型鞋厂合作,将200多名工人送至达科医疗。
“组合拳”有大招,也有小妙招。如在疫情期间,该县积极探索线上“云签约”模式,成功引进7个项目。为了让客商“身临其境”了解用地情况,将南林工业园制成VR视频,可360度观看。再如,为激发招商引资活力,该县创新设立“招商引资红黑榜”,定期通报,奖罚分明,倒逼形成“人人谋招商”的氛围。
据统计,今年元至5月,该县新签约项目62个,合同引进资金431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14个。
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引资是有力抓手。通山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真抓实干,创新巧干,就能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工作质效,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底盘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