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通山审计局:致敬冷水坪

近日,通山县审计局结合学习党史革命史,党员干部40余人在鲜艳的党旗引领下,深入土地革命斗争期间湘鄂赣苏区修武崇通县委和苏维埃政府旧址——冷水坪参观、寻访,接受红色再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碑前献礼

冷水坪位于幕阜山脉腹地,东连九宫山,南通江西修水,西接崇阳,四面群山环抱,峡谷纵横,地跨两省三县,俗称“三界”。一条狭长的河谷延绵数十里,两边深山老林中分布着数十个小村落,人口近万人。著名的山峰三界尖,海拔1023米,地势险峻。当地至今传有民谣:“巍巍三界尖,四十八条源,对面喊得应,见面得半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修武崇通县委及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冷水坪一度成为湘鄂赣边区指挥中心,鄂东南道委机关、湘鄂赣省委省军区先后撒迁到这里办公,指挥红十六师、红三师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同国民党军进行艰苦作绝的殊死搏斗,许多红色战士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长眠在这一片青山绿水间。

车子沿着弯弯曲曲乡间公路一路颠簸,抵达冷水坪时,一座高大的墓碑便映入眼帘,纪念碑建筑于一座小山丘上,高二十七米,正面上镶着党徽,下刻“冷水坪革命烈士纪念碑”十个大字。我们来到纪念碑前献上花圈,集体举手敬礼,默哀良久。

感受历史

当地老人乐昌德的带领我们来到他的家中。这是一栋清代砖木结构老屋,通深三进,面阔五间,面积约200余平方米。1932年7月,吴维政、戴得昌等遵照湘鄂赣省委的指示,在冷水坪成立修武崇通县委及县苏维埃政府,机关办公地就设在乐昌德的老屋内。1934年3月,鄂东南道委从大幕山一带撤至冷水坪,道委县委机关合并办公。斗转星移,斯人早去,老屋也因年久失修半边垮塌,然墙壁上遗留下来的红色文字依稀可辨,成为红色领导机关所在地的最好见证。

我们又来到位于三界河北岸的乐家宗祠故址,祠屋早在七十年代拆除。据老人回忆,宗祠面积约有600余平方米,通深四进,能容纳五六百人。1928年9月,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率部一路转战,到达冷水坪休整,官兵夜宿于祠堂。随后,萧克将军也率部在此征战两个月之久。1933年3月,修武崇通县苏维埃政府在此召开了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来自4县6区120余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共商革命大计。1934年8月,鄂东南道委迁冷水坪,不久在祠堂召开了工农兵代表大会,来自鄂东南13县的代表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主力红军长征后,湘鄂赣省委、省军区也迁至冷水坪,期间省委书记陈寿昌、省军区司令徐彦岗在此主持了党政军干部扩大会议,重建红十六师,撤销红三师番号,史称冷水坪改编。

砥砺品格

乐氏祠堂后背山上葬有两座烈士墓,长眠着湘鄂赣省委特派员吴致民和红三师政委叶金波的英灵。吴致民在敌人一次偷袭冷水坪战斗中饮弹牺牲,叶金波在一次指挥红三师与国民党军血战失利被停职审查,随后被当作改组派错杀。我们在烈士墓前奉上鲜花,心潮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沿着曲折的山道继续前行,河谷两岸丛林中隐没着一个个小村落,向导向我们一一解说着。无数红色战士们曾经在这里战斗生活,寓兵于民是战胜一切敌人和艰难困苦的法宝,革命征程就如同这山间小道曲折艰行,冷水坪人民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上行至三界尖,修水、崇阳和通山三县风光一览无余,茫茫林海仿佛埋伏着千百万红军战士,我们对《游击队之歌》有了更深彻感悟。西安事变后,国共逐步形成统一战线,湘鄂赣省委1937年3月在三界尖召开会议,将红十六大师改编为湘鄂赣野战军,集结于通城尖山铺,再赴平江整训,编入新四军一支队一团一营,红色勇士又在全民族抗日战场上再建勋功。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也离我们远去。今天,红色政权故地,这些先烈革命事迹就是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把先烈红色基因注入我们的血液和骨髓,以先烈铮铮铁骨坚定我们的信念和斗志,用先烈忠肝义胆砥砺我们的初心与品格。审计路上,我们将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开启履职智慧,把红色精神转化为动力,勇于担当作为,以实干创新谱写新格局通山审计华章。(任献莉、陈文忠)

来源:审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