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李城外挥墨诗赋故乡

李城外挥墨诗赋故乡


咏九宫

泰岱诚然趋若鹜,

何如避暑九宫陪。

道佛圣地仙游荡,

吴楚雄关兴逸飞。

湖畔骋怀同喜乐,

闯王凭吊共悲摧。

杜云一览群山小,

吾爱登高必自卑。


注:雄关、云中湖、闯王陵均为九宫胜景。尾句典出《中庸》,五字刻于铜鼓包悬崖。


九宫山二题

迎客松

岁岁英姿立九宫,

一松可抵万松雄。

沧桑阅尽谁如我?

枝干牵云叶带风。

云中湖

云中凹现一明镜,

人水相亲意互通。

若到湖边闲漫步,

依依别后倍思侬。


▲李城外在家乡九宫山


登通山牛头塔

少时知古塔,今日喜观瞻。

对望尖罗阜,相拥凤梓山。

路弯通寺院,峰险站高端。

了却牛头恋,攀登岂畏难?


注:罗阜尖为牛头塔山对面主峰。


太阳山一日

桃源何处似,厦铺太阳山。

瀑布开胸臆,漂流闯险滩。

溪边观水镜,耳际响鸣蝉。

谁解其中味?修心比炼丹。


重游太平山

初冬披暖日,重上太平山。

喜有相知伴,还无政务缠。

登峰边悟道,醉绿当参禅。

出入新修观,烦忧尽释然。


游龙隐山

龙隐游山真过瘾,

高空飞索水一壶。

传说舜帝南巡醉,

对峙韶峰乐舞殊。

面向富河宽视野,

镜镶天眼忘归途。

诸般鸟事随风散,

城里书斋愧莫如。


界水岭有所思

一岭牵情缘跨界,

马龙车水阅沧桑。

年年欲问何为喜?

飞去飞来有凤凰。


注:民俗云“山窝里飞出金凤凰”,又有“通山人过不得界水岭”之说,然时过境迁,人才输出与引进多矣。


车过通山望江岭

岭上骋怀醉远方,

群山倒映水中央。

人生越过几多坎,

犹忆知青走望江。


注:下放杨芳公社沿河茶场时,常步行经此岭返回县城。


参观卾东南革命烈士纪念馆

硬汉铮铮闹卾南,

星星之火速燎原。

衙门易帜通山县,

遍地硝烟叹壮观。


寻访冷水坪红色遗址

春日踏青冷水坪,

红军遗迹总相亲。

谁怜荒冢埋忠骨,

却是金波与致民。


注:红三师政委叶金波、鄂东南道委书记吴致民均长眠于此,然墓碑之简陋出人意料。


谒吴致民烈士墓

那年道委临三界,

头雁捐躯冷水坪。

且喜春花红烂漫,

漫山遍野慰咸宁。


悼叶金波烈士

叱咤风云真铁汉,

提头革命显身轻。

通山秋暴红旗猎,

赤县行权百姓宁。

五万大洋悬重赏,

三师政委撼敌营。

若非错案成冤鬼,

南鄂平添一将星。


注:国民党曾悬赏五万大洋取叶人头,后被自己人当“改组派”错杀。


咏家乡先贤朱廷立

英才抱憾后人哀,

满腹经纶浅草埋。

四库幸存盐政志,

衙门累筑爱民斋。

侍郎仙洞延文脉,

拜礼阳明隐擂台。

我赏摩崖石刻景,

铜肝铁胆令开怀。


注:朱氏曾任明代工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今通山县政协文史委编辑《朱廷立纪略》,朱希敏为之立传,读毕欣然命笔也。


重谒闯王陵

谁料闯王葬九宫,

兴勃亡速历朝同。

可怜由检终明史,

堪笑吴郎立首功。

大顺登基何耀耀,

通山收场太匆匆。

甲申之祭焉能忘,

赶考进京警世钟。


注:兴勃句典出《左传》:“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又,毛泽东有云,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贺通山县

李自成文化研究会成立


明末悲歌今慨叹,

英雄遗恨九宫山。

何愁生死连成线,

陕北鄂南抱一团。


访大夫第

极目吴田畈,芋园气势雄。

堂皇国保列,县令傲公卿。


重访王明璠府第有感

谁料芋园成国保,

但闻今日楚留香。

晚清县令知多少,

几个能超岭上王?


注:大夫第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湖北省古民居保护范本。


重游富水湖有作

斯湖名富水,壮美母亲河。

入眼皆青色,澄怀尽碧波。

望天追梦想,踏浪且欢歌。

龙首看雄起,腰身赏曲娜。


重走通羊镇马槽桥

马槽一座常牵挂,

忽见石碑甚慰欣。

昔日县官勤理政,

今朝诗社谱清音。

旧人旧事人怀旧,

新景新图景变新。

曾在桥边寒舍住,

金秋重返倍觉亲。


注:清道光县令郭士诚离任赋诗有“驻马桥头柳又新”等句,今原野诗社亦为马槽桥立碑。


咏通山神歌

原汁原味原生态,

土里巴叽味道浓。

千百年来田野唱,

非遗陶醉乐无穷。



石门随想

又到南林神气爽,

人文厚重数石门。

楚王猎狩传说在,

清圣加封敕匾存。

山上曾留英烈血,

林间永铸老区魂。

脱贫精准攻坚战,

自有敦实众后人。


中秋访厦铺藕塘村

默默无闻小藕塘,

谁知今日散芬芳。

老人送水八方赞,

好事出门百里香。

补路修桥金点子,

扶贫济困热心肠。

桂梅亭立村民乐,

夜话围场韵味长。


咏杨芳老茶场

曾闻茶市侵欧亚,

红眼黄毛爱品尝。

今日杨芳名更远,

一条路带运输忙。


访洪港江源村

江水源头山里溯,

非遗亮点我称奇。

门楼额匾传香火,

王氏宗屋印往昔。

央视垂青乘势上,

后生呼号忘劳疲。

明清村落今朝热,

遐迩闻名自可期。


注:青年王定钊为宣传家乡不遗余力,终见成效。


丙申夏闻通山大水灾有作

一片汪洋真罕见,

乌云密布罩山城。

借得屈赋将天问,

何苦降灾扰众生?


通山包坨三咏

舌尖味道竟如何?

尝遍四方品种多。

欲问乡愁谁个解,

良药分明是包坨。

家山南望日如梭,

美味长留爱未挪。

土菜纵然多特色,

客来首选上包坨。

如今产业伴欢歌,

喜降通羊富水河。

且看品牌天下走,

万户千家赞包坨。


为通山县图书馆

新馆捐书有作


谁知小小图书馆,

慰我初心若许年。

青涩芳华迷雅典,

荒芜岁月慕诗仙。

文山跋涉常嚼苦,

学海遨游久品甜。

且看今朝圆旧梦,

作家捐赠喜绵绵。

   作者简介


李城外,男,汉族,湖北通山人。我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咸宁市政协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世界华文文学家学会会员;武汉大学兼职教授,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散文集《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下),被列为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书目;主编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反映“五七”干校生活的回忆录《向阳情结一一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编著《向阳湖文化丛书》,计有《话说向阳湖一一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有日译本),《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上、下)《向阳湖诗草》《向阳湖文化研究》《城外的向阳湖》(上、下)。著有旧体诗集《向阳轩诗稿》,中华书局出版。《人民画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华儿女》《中国文明网•名人》和央视等多家媒体均宣传报道其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