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这棵倾倒的古树被“扶”了起来

云上通山报道:(特约记者  孔帆升  通讯员  林绪雍  舒思文) 嗙,啪!6月19日凌晨3点,江源村村医王坚起床上厕所时,突然听到轰然垮塌的声音。他一夜未睡好,天亮就一骨碌爬起来去查看,只见老屋后背墈上的一棵大树翻蔸倒伏下来,笨重的身躯压垮了那无人居住的土砖屋。他赶紧给支书和村主任打电话,报告了险情。

这是一棵600年树龄的榔榆树——后经古树专家鉴定,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古树。当地人称牛皮树。灌木,质硬,生长非常缓慢,一般长在石头上或陡坡上,耐旱不耐湿。对待所有灌木,山里人一般不待它长大就砍了当柴烧。这棵树在塘里屋后背幸存下来,顶天立地,枝繁叶茂,确属万幸。与其他数十棵数百年的古树一样,榔榆树守护这个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一港清水,满山翠绿,衬着那石桥,古民居,让江源村显得特别与众不同。这不同就表现在村民们对身边一草一木的喜爱,早已深入骨髓。

前年3月,汛期还未到,下了几场大雨就引发了山洪,港里的水湍急汹涌,在村前水口处,硬是冲垮了四棵胸围合抱的槠树、大杨树、苦棟树、刺红树,村民们望水兴叹,心痛不已。水口,既是一道风景,又是当地“一方风水”,这可急坏了一向热衷保护传统村落的商人王定钊,他人在南昌,心在家乡,在微信群里吁请父老乡亲立即行动,以防真正的汛期到来,及时抢修河堤。王定钊出资2万元。村主任王能志是个吃得亏、沉稳的实干家,一边申请立项,一边组织人马立即行动,垫出几千元请车拉沙石。如今那一港溪水清亮亮地流,在水口拐了个美美的弯,飞溅着白色的浪花,弦状形注流,在水口古树群旁边一路欢歌,这真是自然与人两相愉悦的美好写照。

水口古树群是一劳永逸了,没想到塘里这边现在出了岔子。有了上次的痛失古树之痛,江源人这回可更加不敢马虎。20日一早,王定钊得知情况后,就打电话给全国古村落保护群里的靳红军-——他是河南省登封市文物局古树名木复壮工程的专家。两人交流了古树抢救的先期方案。王定钊在江源群里发起救治古树集资,自己带头捐资1000元,陆续有捐三五百元的,有表示出力支持的。

也有老人担心,死一棵树就要死一个人。老辈人迷信,过去根本就无人敢近前,连摸都不摸死树一下,怕沾上晦气倒霉。年轻人管不了这么多,老祖宗留下的宝树,可不能眼瞧着它就成了记忆。倒树的地方地形复杂,他们用刀砍草,用锄挖,请挖机拓开一条道。

还是在线上,王定钊与靳红军继续交流,电话、微信不断,交替村民首先应着手干的事。

在线下。村里,几个年轻人又急又兴奋地跟着村主任,急是急树怎么救,活不活得了,喜的是有专家做后盾。他们讨论请吊车还是挖机,最后考虑地形,吊车上不了,决定请挖机,并找村民谈好修路赔偿条件。有人按专家意见拿来包装家具的毛毯用水打湿,盖住树根部。因担心人多树承受不住,无法平衡作业,村民王细煌一个人爬到倒伏在土房的树上,在烈日下用锯锯掉树枝,树太大,那枝约50公分,像是一棵棵的树,他足足锯了两天。数千斤负荷从古树身上卸下,以免枝叶分吸主杆的营养。他累得汗透全身,只一个念头:尽快完成作业,好让专家赶来救树。锯好后,就涂上愈伤剂,立即就有小伙子就地取材用油漆涂抹防止伤口进水。

靳红军考虑到当地村民不懂怎么保护, 又没有古树保护方面的专家,便决定从河南登封驾车前往湖北省通山的江源。为节省时间,他仅在服务区买了盒方便面,接了一杯开水充饥,从23日早上7点半开车8个多小时,行程750公里,于下午3点半到达现场。他马不停蹄徒步到树林,看到林中浮土过多堆积,分析古树倾倒的原因是,当地村民去年拆老房子把回填土回填至古树根际周围(埋深约2米),导致古树烂根所致,大雨只是一个诱因。由于堆土太厚,导致古树林几棵古树不同程度受损,这棵古榔榆树下堆土最多,根系受损最为严重,本身榔榆树生长环境恶劣,地下六七十公分以下全是岩石,主根无法向下生长形成固定根。由于植物的趋光性,这棵古榔榆树左、右和后面三个方向的树生长比较旺盛。古榔榆树仅有朝王氏老宅一侧可以见到阳光,枝条比较繁茂。由于连续下雨,树枝叶承重倾覆。原因找到,接着详谈救治方案。

他俨然一个指战员,现场指挥75挖机进场,吊装树干,挖坑、填水、把杀菌剂稀释后浇进树穴,同时用500克生根剂稀释浇进树穴。打上支撑钢架,从树根部通几个气孔插上塑料管透气。

一直忙到傍晚,这棵躺倒三天的古树终于稳稳地站立起来。靳红军休息了一夜,次日早上又匆匆返回,临行还叮嘱了又叮嘱:古树彻底倾倒,等同于重新移植,必须要给古树输营养液40天,后续养护工作还须坚持,还要垒起石墈防水土流失。在古树救起后,镇和县林业局接续起了对古树的保护工作,这也使村民们悬着的心落了地。

这棵榔榆走过六百年,生命力之强足以让人敬佩。看着雄伟的树又顶天立地起来,我心里涌起对树和这些倾力救治树的人的,无限崇敬!

江源人善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切都是自觉自为,生怕惠泽人世的自然环境受到丁点的损坏。返程,见那一垄垄连绵的绿色稻田,那一港弯弯曲曲的清流,那满目的青山,巍然的老宗屋,精致的迪德堂,沿河的沙粒步道,古朴的石拱桥,还有那修缮精湛的雕刻、牌匾、天井、阁楼、板壁,简直就是江源一代代人创作的水墨丹青。我打心里祝愿古树早日康复,愿它与这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一道成为人们眼中永恒的风景。

(编辑:阮慧林    编审: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