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孟丹)在通山至黄沙铺镇县乡公路17公里处,有一个古老的村落西庄,四周地形陡峭,岩石林立,七拱八拐的山势把村落紧紧抱在中间,地貌俗有“九嘴十三窝”之说。
从通山县城出发,沿着通黄路前行四十分钟左右,到达西庄村村委会。新建的西庄村委会办公楼坐落在山脚边,依山顺势而为,独特的风貌、淳朴的民风、古老的建筑由此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这片村落约为150平方公里,7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湾,居住着孟、徐、陈、夏四姓村民287户143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24户428人,其中孟姓就有600余人口,是当地大姓家族,孟姓居住的“石屋坑”是西庄的核心村落。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西庄,看看这个古老的省级贫困村如何依靠自己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的摆脱贫困,让群众在致富的道路前行,走上小康路。
▲西庄村村委会
依托产业帮扶脱困
一进入西庄村,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到处是山,海拔不高,一个山头挨着一个山头。
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四面环山包裹着的西庄村自然必须靠山吃饭。可是北面的山土壤很贫瘠,果树基本无法成活,只有一些灌木,南面的山倒是成片竹林。
省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队长雷俊入驻西庄后,铆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听说种黑花生能致富,就扶持每家每户种黑花生。
转年到了黑花生收获的季节,村民们本盼着地里有个真金白银的好收成,但挖起来一看都傻眼了,种植的黑花生粒小干瘪,并不饱满。
雷队长心里十分难受,当即将这里的土壤取样带到武汉找专家化验,结论很快就出来了,西庄这里的土壤含镁高,只适合种植柿子油茶。
雷队长经过深思熟虑后,建议村委会投资光伏发电项目,帮助村委会将北面的一座山建成投入100千瓦的光伏发电。村支书告诉我们,这个光伏发电自2017年建好后,每年可以让他们得到300元的分红。
光伏发电下面的是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的贫困户,一层平顶屋齐刷刷的在进湾村级公路两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让27户贫困户心里乐开了花。
▲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在来的路上总见三三两两的黄牛在悠闲地甩着尾巴,原来是贫困户们养的。村里成立了5个合作社,帮助村民养殖黄牛、黑山羊等。
为了使这个村子早日脱贫,雷队长多次与驻村工作队成员及县驻村人员一起翻山越岭,五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村里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每一亩田,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如数家珍。根据西庄不同的地质条件,他们寻找项目,苦思产业。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来势汹汹,身在疫区,外出务工受到严重影响,驻村工作队与村委班子达成共识,多次协商,决定强人带贫人的方式将北边的石竹岭那片山林全部种植油茶,人人有份。疫情才刚刚好转,新上任的村支书便不停歇地跑部门、进幼苗、派发下去,动员群众抢抓时间节点,务必在三月份中旬全部种植完成。乡下的三月还很冷,可村民的热情高涨,石竹岭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戴口罩种树苗还是第一朝。村民们天没亮就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铁锹,有的提着竹箕到了现场。经过一个星期的忙碌劳作,5万余棵油茶苗开始沐浴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油茶种植现场
西庄村虽然土地贫瘠,但水源却极好,山泉水从山而下,水质清澈,冬暖夏凉,为了保护水质不受污染,请设计院专家实地勘察,设计修筑港堤,填土闭港。这样的工程既有得于引渠灌溉南山下的一垄垄梯田,又有利于防洪泄洪。经过三年的建设,填港工程终于完成了基础工程,有了停车区、水渠道、防洪堤坝,再只要进行文化广场的建设就完善了。
▲填土闭港及引渠灌溉
凡是到西庄村待过的人,都会吃上一碗香喷喷的油面,这孟氏油面是西庄村的传统产业。孟氏油面又叫龙须面,用山茶油,小麦面粉、食盐和山泉调和发酵,手工制作,汤煮而食。制作全手工技艺,手工作坊有百年历史,现为孟祥望等人传承着孟氏家族这一技艺。
依托各种产业,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对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了。
精神富有才算真脱贫
“秀美通山流水长,手捧清泉尝一尝,饮水思源不忘党,党的恩情日月光,展望前景美酒香……”
循着歌声,我见到了这位唱山歌阿姨。她眉眼弯弯,脸上总是笑眯眯的,一头齐肩的黑发。不得不说,这里的水土真养人。她就是西庄村腰鼓队的队长郑桂芳,地道的农妇。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通山山鼓,是农民在野外劳动时,边劳动边以山鼓伴奏、唱歌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
早就听说西庄村有一支平均年龄53岁的腰鼓队,腰鼓队15位成员全都是留守的妇女,队员最大年龄67岁。我问队长阿姨当初组建这个腰鼓队的初衷,她很朴素的回答:“就是让姐妹们强身健体,使枯燥的农耕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其实,开始组建这支队伍时,这个忸怩、那个逃避,是阿姨一个个耐心地交谈、聊天,并自掏腰包配备服装、道具及乐器,2016年以来每年年初六都请队员到家里聚餐,显示这个大家庭的其乐融融。
▲腰鼓队表演完合影
是呀,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景色宜人。这样的世外桃源最适合山歌、腰鼓。她们传承着民间一些传统艺术,比如采莲船、九织编、打鞋底。这支腰鼓队极大地丰富了村里的文化生活,只要是重要的日子、逢年过节或喜庆节日,总会见到她们的身影。
天色渐暗,我们沿着西庄至下杨的村级公路返县时,又听到来自交通部门的好消息。下杨至西庄村级10公里公路正在做工可,等工可批复,不久就会建成一条6米宽的水泥公路,北可顺接356省道,南可直接358省道。
“要想富,先修路。”西庄村的路已越走越宽,这个传统村落的明天也将更美好,小康路势必更平坦。
(编辑:葛素文 编审: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