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通山100年㊹】舍生忘死为抗战——红十六师团政委姜中信小传



     姜中信,男,1906年出生,通山县黄沙铺梅田村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秋,何长工、李灿等率领红五纵队挺进鄂东南,于10月初挥师黄沙铺休整。深受剥削和压迫的黄沙梅田一带的贫苦农民的欢迎,他们在欢欣鼓舞,喜笑颜开中奔走相告:“红军来了,穷人有出头之日了”。二十五岁的姜中信和广大的青年农民一样,在通山县委组织“扩红拥红”运动中,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0月中旬,红五纵队在通山农军的配合下,一举攻克通山县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这次攻城战斗中,姜中信表现得机智勇敢,受到首长和战友们的好评。

1930年7月,红三军团奉命西进。姜中信服从部队的决定,留下来帮助地方建立赤卫队,以保护刚建立的红色政权。他在中共通山县委、大永区委的领导下,依靠群众,积极工作,组建了一支30余人的赤卫队,并担任赤卫队队长。8月,经组织批准,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姜中信入党后,更加奋发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他率领赤卫队在梅田一带打击土豪劣绅,协助大永区苏维埃政府实行土地改革,组织和动员贫苦农民参加革命运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1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进入鄂东南,与坚持战斗在通山的红军独立第三师及地方赤卫队的配合下,在玉岭山歼灭郭汝栋部的第三团千余人,从而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鄂东南苏区发动的第三次军事“围剿”。在这振奋人心的大捷鼓舞下,姜中信带领三十余人名赤卫队员参加了红十六军,担任了红军排长。

1932年7月,红十六军进驻通山西南边境的冷水坪,奉命与红三师联合消灭通山城内的守敌谢林乡部。7月10日凌晨,姜中信带领全排战士随军攻入城内,他凭着熟悉的地形,勇敢地冲锋在前,荣立战功。这次战斗胜利后,姜中信被提升为连长。在1933年至1934年的战斗中,姜中信因屡立战功,先后被提升为营长、副团长。1933年,红十六军改编为红十六师时,姜中信任红十六师的团政委。

1934年6、7月间,红十六师在修宜奉边的龙门山一带,遇到江西驻敌五十师、七十七师与湖南驻敌十九师的包围夹击,损失很大,姜中信在突围中头部和腿部中弹。伤势很重,昏迷不醒,倒在山上幸被一位砍柴的农民发现背回家中,经过这家人的精心照料,至1935年春,姜中信的伤口才痊愈。为了及早下山寻找部队,他含泪告别了亲人,历尽艰辛回到了通山。

当时通山已进入艰苦的游击战争年代,县委机关与游击队已转移到深山老林之中,姜中信只得改名换姓,住在大幕山下的一位亲戚家里,等待形势好转,再与组织联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通山县城及南林、西坑潭、厦铺、横石等沿公路两侧的区、镇被日军占领。日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作恶多端,通山人民在日军的铁蹄下,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1938年底,方步舟率湘鄂赣边区抗日救国挺进队进入大幕山。姜中信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他以为方步舟的部队就是原来的红军,是真正的抗日队伍,就前往投军。方步舟任命姜中信为后勤副官。1939年秋,中共阳通县委派出党员窦秀凤、窦理斋以同乡身份来到大幕山找姜中信促膝谈心。窦秀凤、窦理斋二人向姜介绍了当前通山抗日斗争的形势和面临的问题。姜中信向他们表达了自己抗日的心愿,请求党组织考验他。这以后,姜中信多次为窦秀凤等人提供了重要情报,使通山县抗日游击队能及时袭击日伪军,逐步扩大了阳通抗日根据地,并开创了石门抗日游击区。1940年,中共阳通县委根据姜中信的表现,决定重新吸收他为中共党员。

1941年,是通山抗日斗争最艰苦的年代,由于队伍缺少枪支弹药,战斗时遭受挫折,抗日根据地日趋缩小。这时,姜中信接受了党的任务,为通山的抗日队伍筹集枪支。3月,他以方部后勤副官的身份,通过多条渠道搞到长枪二十支及少量的弹药,及时与窦秀凤联系,使这二十支枪安全地送到通山县抗日游击队里。

1942年春,姜中信在寻找新四军的路上被伪军捕获,敌人对他进行了重刑逼供,要他交代通山抗日游击队的活动情况和与阳通县委的联系方法。姜中信宁死不屈,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1942年3月,敌人将姜中信杀害于大畈石牛山,时年36岁。


(县史志研究中心供稿)(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葛素文    编审: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