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通山:竹林里的空气能挣钱

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罗世喜 通山台 王谦)竹林里的空气能变钱?听起来天方夜谭,但现实中却真真切切。今年7月,全国碳市场开市,这意味着,二氧化碳的排放权被当做商品进行交易变成现实。在通山县,这里40万亩竹林碳汇项目有望通过交易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2014年,全国首个竹子造林碳汇项目落户通山。在燕厦乡金坑村,这里建有竹碳汇林3000亩。2014年开始,当地村民李如寅被聘这片竹林的养护负责人,7年来,李如寅在山上除草、种竹子,守护着这片竹林,每年增加工资收入5万元。

通山县燕厦乡金坑村村民 李如寅:我以前在家压面、酿酒,现在老板请我管理这片竹林,每年给我5万元。现在年收入翻番,七年挣了35万元。

跟李如寅一起干活的农民,高峰时期有近百人,每人每天工资150元。7年来,该项目为当地村民创造了数万个短期工作机会。除了给当地村民增加工资收入,竹林还可以吸碳吐氧,创造碳汇价值。让人振奋的是,今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开市,二氧化碳的排放权被当做商品进行交易变成了现实。也就是说,那些碳排放超标的企业需要拿出真金白银来购买通山的减排量。

通山县燕厦乡宣传委员 沈靖:根据我们粗略估算,这个碳汇项目3000亩竹林,每年能够“消化”6500吨二氧化碳。按照一般的市场行情来说,二氧化碳50块钱左右一吨,每年产生的经济价值将达到30万。

据悉,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一个月来,累计成交量701.9万吨,成交额达3.55亿元。不久的将来,随着碳市场运转的日趋成熟,通山40万亩“会呼吸”的竹子将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记者手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通山,靠着“会呼吸”的竹子,这里一边实现减碳减排,一边推动乡村振兴。通山县靠竹子创富的故事正是咸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咸宁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生动案例。

(编辑 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