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以亩均论英雄 看通山如何提升工业用地效益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昌炉 通讯员 廖辉军

在工业转型发展中,如何更好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工业用地产出率,是一个共性考题。

通山是典型的山区县,可用工业用地十分稀缺。前几年,新招项目几乎无地可用,不少项目因此流失。如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工业用地效益,实现寸土尺金?该县的做法是,大胆运用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机制,提出“亩均论英雄”创新改革,并以此作为招商项目取舍的“新标尺”,使新上项目占地面积减少近三成,土地集约利用率提升至97.8%。

以亩均论英雄,具体怎么“论”?

其一,明确“215+1.0”,规范项目准入门槛。

近日,在通山南林工业园纳克汽车配件项目建设现场,技术人员在安装调试设备。“亩均投资200万元,亩均税收15万元,项目容积率1.0以上,符合通山‘215+1.0’项目准入标准。”去年底,该项目得到如此评价后,顺利入驻南林工业园。公司负责人现场表态,待项目建成后,固投将按规定达5000万以上,年税收将达400万元,安排150人就业。

在越来越突出的土地要素制约面前,通山将“农业亩产效益”理念落实到招商引资中,算好亩产投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精细账,规定南林工业园全面启动“亩均论英雄”改革,明确“215+1.0”项目准入门槛。与之前招商引资项目土地利用率低、税收不受限等方式不同,通山县创新实践“事先做评价、事前定标准、事中作承诺、事后强监督”的工业项目用地出让制度,明确企业投资项目亩均产出控制指标等硬约束,进而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其二,以亩均论英雄,倒逼企业集约用地。

2020年11月,常州申度水项目落户南林工业园,并按照亩均固投、税收要求与通山县签订合同。“这一要求,对于企业来说,压力还是很大的。”公司负责人坦言,“但我们可以通过科技创新达到集约利用空间的目标,将减少占地32%。”

在“亩均论英雄”评价机制的控制下,该县对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型企业同步制定差异化政策,在用电、用气、用水、用地、排污、装修、物流、信贷、财政等十二个方面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通过这些硬指标杠杆,倒逼企业提高质量和效益。如湖北禾佳医疗项目厂房基本建成后仍然紧张,原计划再加征15亩,但经过通盘考虑,综合评估“亩均税收”制度后,最终决定在原二层厂房的基础上“挤”出空间加建一层,解决厂房紧张的问题。

其三,每平算税收,确保国有资产增值。

如今,租赁南林工业园标准化厂房的客商都发现每平方米面积都将固投2000元、税收20元的标准写进了政府统一的制式合同中。在南林工业园政府自建的4万多平方米厂房中,已有16个工业项目招引落地,入驻率达100%。“白纸黑字”,业主都是经过慎重考虑,才签订招商与厂房租赁协议。

《通山县南林工业园招商引资暂行办法》规定:“厂房租赁或自建厂房的工业项目投产后,在约定期限内,若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每平产出税收等指标必须经过专业审计部门提供合法报告,则可享受土地出让金返还、厂房补贴等优惠政策,才能办理不动产登记手续。若未通过核准,则不能享受各类优惠政策。”

“粮食生产看亩均产量”“项目建设看亩均税收”,南林工业园项目落地设立的硬杠杠,确保这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通山的实践证明,创新是解决发展难题的不二之法。该县推行的“亩产论英雄”机制,不仅成功破解土地要素制约难题,还有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这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宝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