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特约记者 徐大发 通讯员 梅伟东 袁凤娇)“太阳一出就赚钱,光伏照亮共富路”,这是通山县大畈镇大坑村村民对光伏发电产业促进共同致富发出的心声。
位于幕阜山大山中的大坑村,自然条件较差,变化始于2016年。那一年,在精准扶贫政策引领下,省红会和县扶贫办在该村建立光伏发电站,光伏发电扶贫成为这里最大的产业扶贫项目。截至今年6月,该村光伏发电项目总投入110多万元,受益人数达2158人,村集体收入增收近47万元,村民也迎来了幸福新生活。
村民脱了贫 村里光景新
10月13日,59岁的8组村民阮淑芳像往常一样,拿着扫帚早早出了门,她来到安置点清理过道上的落叶和垃圾。
阮淑芳和丈夫都是残障人士,无法像其他村民一样外出务工,在家里一直靠种些小菜和水稻维持生计。2008年,移居到异地搬迁安置点后,家里稻田和菜园都被征收了,为解决他们一家人的生计问题,2019年,依靠光伏发电项目落户村里,村委会有了钱便将她安置在村里保洁员公益岗位上,除了低保,每个月还有600元的工资。
阮淑芳说,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能为其他村民做点事,看到村民都居住在一个干干净净的环境里,真的很高兴。
“村里发展光伏产业后,集体经济破了零。”村干部王义兴介绍,过去的大坑村是没有集体经济的贫困村,从2016年开始,在省红会、县扶贫办的帮助下,该村在村小学屋顶、异地搬迁屋顶、村鱼池旁三个地方先后建设光伏电站。光伏电站并入国家电网后,村里有了一笔源源不断的收益。扣除电站运营成本后,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达19万元。
村里有了钱后,村委会面向全村贫困群众设立保洁员、网格员、公路管护员、管水员等公益性岗位,像阮淑芳一样的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增收,生活有了保障。
个人脱了贫,村里的公益事业也发展了起来。平整道路、修剪树木、翻新广场、整治河道……此外,贫困户还可以申请产业项目补贴、救灾款项等。在大坑村,这样的公益项目,因为有光伏发电的收益作保障而变得越来越多。
上周,村民阮青云家里的水管突然漏水,村里迅速派了管水员袁达旺上门维修。结果一听要换水管,费用要300多,阮青云是一个90高龄的独居老人,如此一个不起眼的费用却让这个老人直犯难。袁达旺说给村民换水管,不仅服务免费,需要的材料也是免费的,钱都能从光伏发电里出,阮青云乐开花。
原来,前段时间村里的多处自来水管因为年久失修而漏水,村委会会后决定,维护费用统一由光伏发电项目支出,这也能让每家每户都能享受到光伏发电带来的实惠。
政策落了地 生活更甜蜜
在该村1组广场,村民王能花正围在一位小贩的小车旁给孙子买苹果。“现在村里生活不比城里差,买菜买水果都特别方便,一个电话就送上门来。”王能花说,这个广场修建好后,路灯也安装完成,村民们也不再过着“洗了就睡,最低消费”的单一生活。
“只要不下雨,这个广场每天晚上都会聚集很多村民跳广场舞。”省红十字会组织宣传部副部长、驻大坑村第一书记张华兵介绍,道路硬化后,村里用光伏发电的钱给村里的广场都装了路灯。广场被装饰一新后,这里成了附近村民的乐园。
1组广场到该村文化礼堂,几乎每栋村居门前都有一盏太阳能路灯,记者大概数了数,光这片村民生活区域内,就有60多盏路灯,这些路灯的安装、维护都来源于光伏电站的收益。
5年里,变化最明显的还要属大坑村的6、7、8组。
由于国家核电项目进驻通山大畈镇,大坑村6、7、8三个组137户526人搬进了核电安置点,但接下来的管护工作成了难题,环境卫生、水电管护等都需要村里不断投入人力和物力,费用却是捉襟见肘。2016年,光伏发电项目落户该村后,村委会将安置点作为重点整治区域,设立公益性岗位,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管护这三个组的环境,将这里打造成美丽村湾。
大坑河一路顺流而下通村而过,原本四季都会呈现出不同种颜色,村民给它取了“泥巴河”“垃圾河”等不同的名字,因为缺乏人力物力投入,一直以来都是村里的环境治理难题。2016年,村里从光伏发电收益中,分拨出河道维护专用资金,清淤泥、除杂草、种景观带,河道的面貌焕然一新。
1组村民81岁的陈贵莲感慨:“现在国家政策真是好,自从有了光伏电站,不仅领着养老补助,还能免费领村里买的化肥。”
64岁的3组村民袁达庆,在家门口创业,养了1000多只鸡。2019年,连下了一个多月的雨,袁达庆养的鸡死了不少。为了缓解他家的困难,村支书袁知胜帮他申请了国家产业奖补,还上报村委,专门从光伏发电项目资金里拨出了500元作为补贴补偿给袁达庆。
“光伏发电真的能赚钱,有了光伏发电做我的后盾,我用第二年赚的钱购买了一百头猪仔,除了要将养殖业进行到底,我还去村里申请在自家屋顶上安装发电板,全力支持光伏发电项目。”袁达庆说。
分配到了户 迈向共富路
走进大坑村,红瓦白墙,绿树成行,花草繁盛,金桂飘香,一幢幢瓷砖贴面的小康住宅,错落有致,通村道路硬化到村民家门口,村民们依河而居,楼顶上、空地上安置着成片的光伏发电板,花草掩映下的农家小院折射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巨大变化。
村里最早的光伏电站位于大坑村鱼池,由100多块蓝色电板组成。这座联村光伏电站年收益可达20000元左右,惠及该村10户贫困户。走到跟前,记者发现这些光伏板旁边还种着芝麻、油菜等作物,实现了“光农互补”。
“2016年,电站项目建立之初,最开始是准备直接划拨到各个村民的户头上的,在各个村民的屋顶上建电站,但当时村民们对光伏发电持怀疑态度,没有一个人同意,后来三个电站都先后确权到了村里。”王义兴介绍。
据统计,自2016年到2021年6月,大坑村光伏扶贫项目累计结算收益近47万元,其中分配到村里基建的有近43万元,惠及2158位村民。这笔钱年年都会定期到达村委会账户,每年村委会也会根据镇村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方案,分配使用到村里的各个方面,这笔钱成为大坑村脱贫收官交账、抗击疫情影响的硬支撑。
如何监督资金使用,让村民满意放心?
“所有电站全部接入了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监测系统,能随时监测电站运营情况。”王义兴说,村里收益分配信息与原始材料都会实时上传到系统,确保收益惠及村集体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别是电站关联的贫困户,主要用于开展公益性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奖励补助扶贫等,分配公平透明。
为此,大坑村村委建立了绩效评价、生产调度和风险防范等制度,这也是该村能够在光伏产业上取得稳定收益的秘诀。
“上个月,村里614户2158人全都填写了申报安装光伏电站的申请书。下一步,村里在想扩大建设规模,利用好这笔稳定收益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王义兴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