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烈云院士介绍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参与研发“月蜘蛛”机器人的情况。
参观者体验5G智能远程自动驾驶。
参观者在中国信科展位观摩5G+场景应用。 (本版摄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月球上盖楼这事,你敢想吗?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湖北的科学家已经开始做了。
在11月21日举行的“5G+工业互联网”赋能先进制造业集群融合发展专题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透露,该校团队正在参与研发“月蜘蛛”机器人,未来将用于月球基地建造。
在月球上造房子,最大的挑战在于极端环境。月球上是真空环境,散热规律不同于地球环境;重力为地球的1/6,小重力会改变材料与结构的受力状态;温差极大,白天最高160度,夜晚最低零下180度,大温变对房子的结构性能有很大影响;月球上还有时间更长频率更高的“月震”,给基地建造带来挑战;月球陨石冲击很频繁,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现场展示的演示动画显示,“月蜘蛛”机器人有6只“脚”,平台上安装有机械“手臂”,成形空间大于5米*5米*5米,“手臂”能360度旋转,水平、竖向作业空间可达6米,“手臂”前端可更换不同的工具,完成挖、钻、振、捣等任务。
丁烈云院士介绍,由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月蜘蛛”,能预设着陆区域内的月面地貌情况,并快速找到适合的地点精准着陆。确定建造位置后,“月蜘蛛”将先开挖一个环形圈,然后在圈上打印出工作站的地基,接着利用原位月壤打印(3D)建筑墙体、放入可扩展气囊、喷涂防护等,建造的蛋壳建筑内有两层,上层为生活区,下层为工作区。
据悉,该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发。
武汉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形成完整生态
湖北日报讯 (记者彭一苇)从11月19日的5G+北斗专题会议上获悉,武汉大学科技园已引进国内外地球空间信息产业企业80余家,培育本地企业500余家,形成了完整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生态。
武汉大学科技园总经理助理、空间信息智能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肖顺云介绍,2008年,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正式获科技部批准。经过多年培育,武汉大学科技园目前已形成包括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四位一体的产业培育链条,以及“科技园+产业联盟”的产业服务体系。如今,基地已处于产业输出阶段,在郑州、福州等地成立了分支机构,还输出到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芬兰、瑞典等国家。
在多方努力下,该产业园的集聚作用显著,引进外地企业累计投资超过20亿元,并筹备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超50亿元。产业引智成效卓著,至今入选“光谷3551人才计划”人才80余位,入选“武汉城市合伙人”计划人才12位,新增人才就业2万余人,科技园及产业化基地已成为全方位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抢占了产业制高点。
利用5G“做CT”,破解废钢分级难题——
让废钢变成“香饽饽”
湖北日报讯 (见习记者胡祎、记者胡弦、通讯员杨海荣)当废钢实现高效回收利用,新时代的“大炼钢铁”将照进现实。11月21日,在5G+冶金钢铁专题会议上,由欧冶链金牵头,携手宝信软件、中国电信、华为发布废钢铁智能检判解决方案,将解决废钢回收检测难题。搭上5G快车,废钢将成为“香饽饽”。
业内人士指出,在全球减碳背景下,废钢炼钢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成趋势。目前,我国钢铁工业80%靠铁矿石等原材料,无论是碳排放还是能耗都较高。去年8月,我国已将废钢列入战略物资名单。
据宝信软件智能装备研究所所长陶钧介绍,去年全国粗钢产量突破10亿吨,年废钢回收量达2亿吨。然而,在废钢回收层面,一直存在诸多痛点,如无法有效区别废钢的好坏,难以拣选废钢里的杂物等。
去年10月起,欧冶链金联合宝信软件、中国电信、华为,历时近一年攻关,成功研发出废钢自动检判系统和集控平台。该平台基于中国宝武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中国电信5G专网新型数智化基座,将通过AI智能识别、视觉测绘等手段,对废钢进行360度无死角拍摄甄别,就像人体做CT一样,可立体化判别每一根废钢的品质和质量,实现杂质、次料识别,体积、厚度定级,以及综合智能判级。
来源: 湖北日报、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