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三子并落” 持续巩固农村住房保障成果

云上通山报道:(全媒体记者 邓文义 程思)初冬时节,湖北通山一条条宽敞干净的道路,铺就贫困群众的“幸福路”,灰瓦白墙,绿树成荫,一排排房屋整齐美观,实现贫困群众的“安居梦”,一个个特色产业开花结果,鼓起了贫困群众的“钱袋子”.........

近年来,通山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把住房安全摆在脱贫攻坚突出位置,统筹推进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库区移民避险解困,紧紧围绕“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精准施策,“三子并落”,持续巩固农村住房保障成果。

不漏一户 不落一人 应保尽保兜底子

通山县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山高地少,有70%以上的困难群众分布在地质灾害高发,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区、库区。

为了实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工作目标,结合工作实际,通山县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多轮次组织开展农村住房安全“回头看”,组建排查小组、12个技术小组和12个巡查指导小组,大力开展农村住房安全大排查,全覆盖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核验和信息录入上报,对所有农户的住房安全进行全面排查核验,分类建立农户住房信息台账。坚持“应改尽改、因户施策,消除隐患、保障安全”原则,累计改造农村危房14312户,发放补助资金1.4亿元,确保应改尽改、不漏一户。

对全县249个安置点建设和27个服务类任务实行一次性招投标,并同步落实安置点水、电、路、场地硬化、绿化等配套建设及菜地、路灯、垃圾桶等基础设施配套,便民超市、医疗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紧临安置点,确保易迁群众搬得进、稳得住,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200户、12464人。

坚持把安置房选择建设在产业园区、旅游景区、集镇及村中心区,在有条件的安置区周边配套建设产业园区、产业基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外型“三统一”原则,严格实行先规划、后计划,先申报、后审批,先公示、后施工程序,实施两批移民避险解困项目,累计建设安置点22个,安置库区移民3774户、14671人。

分类施策 靶向治疗 发展产业搭台子

“每个月不仅能赚2000多元,还能照顾到家里,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初冬时节,在扶贫车间打工的搬迁户丁金萍,谈起易迁后的生活,笑意写在脸上,“安置点旁边还有学校,小孩上学也不愁。”

丁金萍是2018年搬进通山县大畈镇官塘易迁点的易迁户。这个易迁点位于大畈镇集镇郊区,2016年开建,2018年竣工,安置易搬户82户297人,是通山县最大的易迁点。

2020年,大畈镇与县荣浩电子厂和深圳永钜电子公司联系,在安置点旁建成了可提供就业岗位320余个的扶贫车间,丁金萍成为第一批工人。

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是关键,稳得住、能致富才是目的。近年来,通山县在各移民安置点积极引进企业,增设扶贫车间,将产业培育和安置点建设作为有机整体联动打造,建设12兆瓦大型光伏发电站;与企业联建大型扶贫车间,两大扶贫产业按户均每年3000元利润对接易迁户,保证了2623户易迁户有稳定收入;在7个镇区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吸纳易迁户就业900多人,拓宽“居家就业”“公岗就业”“劳务就业”等增收渠道;引导市场主体依法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搬迁群众承包地,发展油茶、茶叶、水果、中药村等特色产业,安排易迁安置区产业项目96个,带动易迁户就业218人。同时,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安排1500个公益性卫生保洁员岗位,优先用于解决易迁户和贫困群众就业问题。

整合财政、扶贫、农业、林业等部门项目资金,建立产业扶贫发展专项基金,采取贫困户入股挂靠模式,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创业人士发展特色产业,成功带动2000余户易迁户脱贫增收。

推动招商引资与扶贫领域精准对接,与实施“三乡工程”深度结合,落实项目资金、信贷资金、扶助资金“三对接”,每年吸引社会投资扶贫开发10亿元以上,忆江南、竹林风、果匠小镇等一批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成为带动易迁户脱贫增收的扶贫新基地,帮带2500余户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真正让移民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因地制宜 致富带头 示范引领铺路子

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美丽示范乡村和产业龙头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调动群众勤劳致富、建美家园内生动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制定出台《精准扶贫扶持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精准扶贫贷方案》等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近三年累计发放扶贫贷款4.6亿元、兑现产业奖补资金8208余万元,带动20689户贫困群众参与产业经营,引导881户易迁户发展油茶、黑山猪等特色种养业和光伏发电、“互联网+”等新型扶贫产业。

2021年,选定8个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进行打造,按每村2000万元标准进行奖补,试点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在九宫山、隐水洞、富水湖、龙隐山等龙头景区的带动下,重点开发了太平山、太阳山、大幕山、大城山、沉水山等乡村农游生态长廊,打造精品农游线路10条、田园综合体15个、特色小镇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5个。

引导农民、种养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发展枇杷、茶叶、油茶、香榧等产业,推动农产品由初加工转向精深加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附加值。2021年栽植枇杷、茶叶、油茶、香榧等270万株,新建特色产业基地2.3万亩,农业特色板块面积突破100万亩,“两品一标”认证产品达42个,直接带动500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

(编辑:谭梦星   编审:邓文义  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