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餐后呕吐原因查明!罪魁祸首竟是“它”?食源性疾病知多少!

日前,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戚城中学,30多名学生在食用了一顿“变了味儿”的营养午餐后,出现上吐下泻症状。化验结果显示,样本检出大肠杆菌超标,11月27日,封丘发布消息,称“初步判定赵岗镇戚城中学部分学生出现餐后呕吐腹泻是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约发生6亿例食源性疾病,婴幼儿是主要的患病人群,每年有2.2亿的儿童发生感染性腹泻,9.6万死亡,给公众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作为食品安全的头号问题——“食源性疾病”受到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它是由什么引起、有哪些表现,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

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实用知识吧。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的各种致病因素经摄食进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可分为感染性疾病或中毒性疾病。

通俗的讲就是“吃”出来的病。

食源性疾病常见临床表现?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吐下泻”,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可伴有发热、头晕头痛。

但有些食源性疾病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还会引起严重的脏器损害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

(1)细菌性感染

(2)病毒感染

(3)寄生虫感染

(4)化学性中毒

(5)动植物性毒素中毒

哪些食物易导致

中毒性食源性疾病?

除了常见的感染性食源性疾病,家庭还应防范以下常见的食物中毒或认识误区。

(1)四季豆四季豆中毒的原因是由于加热不彻底,没有彻底破坏其含有的皂甙和植物血球凝集素等天然毒素。四季豆中毒可防可控,最有效的措施就是烧熟煮透。

(2)发芽土豆土豆发芽后皮肉变绿时,其含有的龙葵素含量就会增加,食用后会引起中毒。土豆生芽过多或皮肉大部分变黑、变绿时就不能食用。土豆应贮存在低温、通风、无直射阳光的地方。

(3)野菜误采、误食、一次进食量过大或制作不当是引起野菜中毒的主要原因,多发生在郊区和农村地区。常见种类有化儿草、毒芹菜、蕨菜等。不采、不吃不认识的野菜、野果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4)毒蘑菇野生蘑菇中有毒和无毒的品种外观相似,肉眼鉴别困难。毒蘑菇的毒性成分复杂,中毒表现多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无特效疗法,毒蘑菇中毒是我国引起死亡最多的一种食源性疾病。切记不可依靠颜色和颜值来分辨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千万不要采食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预防食源性疾病,远离“病从口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品安全五要点”:(1)保持清洁

注意手卫生,餐前便后要洗手。做饭时生熟食品交替处理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手卫生。带有食物残渣的器皿、刀具、抹布、砧板都会成为细菌孳生的温床,需经常清洁消毒,要保持清洁,不要让它们成了污染源。

(2)做好生熟分开

使用器皿储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相互接触,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刀具、砧板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3)煮熟烧透食物煮熟烧透,才能将其内部的细菌全部杀死。

(4)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得超过两小时;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长时间化冻。冰箱冷藏室一般为4-6℃,可以减缓细菌孳生,但细菌仍然会缓慢生长,因此冰箱也不是保险箱,其内储存的熟食一定要彻底加热后再吃。如果冰箱塞的太满,里面的冷空气就无法正常循环,冷藏效果降低,也易造成食品腐败。婴幼儿食品要现吃现做,不要储存。

(5)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食材要安全新鲜,不食用超过保质期和变质的食物。用清洁的自来水冲洗果蔬菜。叶菜类可将叶片剥开后浸泡数分钟,再以流水冲洗。根茎类和须去皮的水果类可用软刷刷洗。不须去皮的水果类可先浸泡后再水洗。外出就餐时,一定要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

温馨提示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要及时就诊,并向医师提供近期的饮食史。

食源性疾病并不可怕,只要在食品的购买、储存、制作及就餐过程中遵循“食品安全五要点”,就可以远离食源性疾病,保护您和孩子的健康。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   西安市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