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通山:移民“移”进幸福生活

编导:李欣

摄像:李欣 吕航

主持:徐梓涵 阮程

制作:徐下凡

制片人:刘思祺

通山县地处幕阜山脉北麓,境内有富水、石门等5座大中型水库,是全省第四大库区移民县,水库移民安置涉及全县12个乡镇,183个行政村和社区,人数超过9.6万。借助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通山县有序开展避险解困项目,因地制宜发展柑橘、枇杷、油茶等产业,并整合资金统筹推进库区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日子日益红火。

通山县大畈镇下杨村移民安置点

漫步在通山县大畈镇下杨村移民安置点,一栋栋整齐划一的别墅映入眼帘,徽派风格的房屋白墙黛瓦,与屋前的青山浑然一体......

考虑到移民需求及后续发展,2015年,通山县整合库区避险解困和渔民上岸政策资金,启动安置房建设,并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对村庄进行规划,统一建设新房,同时配套建设休闲广场、公路等基础设施。

截至目前,已完成两批避险解困项目,3800余户移民乔迁新居。

通山县大畈镇大坑村枇杷园

行走在通山县大畈镇大坑村,放眼望去,山上坡地枇杷树连片成荫......

从2008年返乡种植枇杷至今,袁昌生的枇杷种植面积已从20亩扩展至近200亩,种植的5个品种枇杷成熟期可长达1个半月。

作为通山县枇杷协会副会长,说起枇杷,袁昌生坦言,产业发展,离不开移民政策扶持。他告诉记者,枇杷品种换代以及林间采摘步道、节水灌溉设施等基础设施,都离不开移民资金支持。如今,大畈镇枇杷种植面积2.3万亩,约占全县8成左右,成为咸宁市枇杷特色小镇。

黄灿灿的枇杷,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果”。除了吸引游客入园采摘,当地还积极推动枇杷深加工,提高枇杷附加值。

通山县大畈镇八福康枇杷产业园

2019年,通山招商引资在大畈镇建成八福康枇杷产业园。

在产业园内,记者看到枇杷酒、枇杷膏、枇杷花茶、枇杷陈皮茶等精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

通山作为全省第四大移民县,境内有大中型水库5座,移民安置涉及全县12个乡镇,183个行政村和社区,其中移民人数超过50人的行政村共119个,500多个自然湾,移民人口近10万人。除九宫山自然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外,通山县每个乡镇都属移民安置区范围。

通山县水利和湖泊局移民管理股股长周汉超介绍:

自2006年国务院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政策以来,通山县通过3个五年计划,完成15个多亿移民资金投入,彻底解决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生活难等难题,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实现了移民“搬得出、住得稳、能发展、可致富”的工作目标。

为了解决移民增收问题,通山县从2008年起,利用大畈镇丰富的产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枇杷产业,经过10多年的努力,打造形成了3万余亩优质枇杷小镇。

近年来,通山县每年投入近千万元移民后扶资金助力发展枇杷产业,积极开展枇杷技术培训,增加果品优质率和商品附加值,为把枇杷产业做大做强,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枇杷膏、枇杷酒、枇杷饮料等地方特色产品也受到到广大市场欢迎,大畈镇形成以枇杷为基础的休闲旅游、农家乐等项目,带动库区移民增收致富。

除了大面积发展枇杷产业,通山县依据自然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每年拿出移民后扶资金40%致力于产业扶持,先后建成了5.3万亩优质柑橘商品生产基地,8万亩优质油茶基地,3万多亩水果基地,万亩白茶基地。

除此之外,通山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为库区移民带来了发展机遇。新能源生产企业、连片成规模的石材加工基地,吸引着大批关注现代工业的各界人士前来投资洽谈;隐水洞、龙隐山等景区也给游客增加不同寻常的感受。通山丰富的生态、人文、工业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库区移民的产业发展、致富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

通山县结合库区移民工作实际,通过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施,积极培育发掘本地资源优势,帮扶移民村发展产业,带领移民群众致富增收。

(编辑 金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