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平台刷到的网红,很可能是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个人简介里往往也有权威医院认证、科室头衔背书。据报道,医生做直播的现象十分普遍,直播打赏、付费咨询成为直播医生的主要变现手段。比如,11月20日晚,记者进入上海某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赵海(化名)的直播间。他提前10分钟调整设备、试麦,直播的主题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什么情况下该做置换手术”,包括15分钟科普、15分钟互动答疑。
图据法治日报
越来越多的医生像赵海一样按下手机直播键,这是传统医学行业拥抱互联网新技术的直观体现。对患者来说,看病从未如此简单:不用排队挂号就能与知名医生面对面,无论是向医生提问还是参考医生对别人的建议,都能快速解答心中疑惑。对医生来说,则能将知识和经验更高效、更广泛地分享给粉丝网友,如果顺便得到一笔额外的收益,也是劳动价值的应有体现。有数据显示,9000名网络用户中超9成的人看过健康科普视频,有付费意愿的用户占比超过一半。这也说明,医疗直播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能满足不少网友的现实需求,从而帮助缓解医患关系,分担公共医疗压力,实现医患双赢。
不过,必须看到,一幕幕医疗直播的场景,也因一些医生对边界感的模糊和商业的驱动而渐渐变味儿。有的医生直接录下到诊室看病的患者面容和身体问题,一些平台屡能刷到对患者来说较为隐私的病情,更有甚者,把患者在病床上痛苦的表情都通过镜头播了出去。据报道,在北京某医院的诊室,一名女患者发现医生一边问诊,一边对着手机讲解,让她感觉很不舒服。将心比心,哪个患者愿意满大街公布自己的病情?当看到医生一边兼顾直播间的数据一边给自己开方子,哪个患者不会觉得担忧和别扭。显然,这种看似鲜活的播出形式,涉及侵害患者隐私权的问题,甚至挑战职业伦理和法律边界。
值得推广的线上科普,别成了医生个人的流量工具;医生出镜直播是好事一桩,但万万不可在无形中诱导或强迫患者配合,更不可违背医师法的相关规定。如果线上问诊的背后,对流量变现的欲望大过了看病救人的初心,势必会影响到医生看病的效果和患者就医的体验,最终伤及的是医疗直播、智慧问诊的整个新兴业态。要想消除医生直播面临的诸多争议,还需要院方和业内完善具体的直播规则和罚则,保护这一形式健康和长久。
当医生的初衷当然是看病救人,医疗直播同样不该以现金流为第一目的。好好的医患科普对话,可别自己先“生病”了。
(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 马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