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变5分钟!打通梗阻畅通微循环,南湖居民出行不再兜圈

建安街跨铁路桥为南湖片区居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11月底开始,金莎莉开车出门不再心惊肉跳。

金莎莉家住武昌南湖片区保利公园九里小区,她之前去白沙洲片区需经过一条下穿铁路的涵洞。“双向单车道上行人、电动车和机动车混行,雨大了还容易积水,开车开得怕。”金莎莉说,“11月27日,建安街(白沙洲大道—南湖路)建成通车,从南湖到白沙洲,以前开车半小时,现在只要5分钟。”

“实在太便捷了,不仅没了人车抢道的安全隐患,而且一路畅通,心里也舒服。”金莎莉说,除了走建安街,现在还可以顺着武梁路地下通道从南湖进入白沙洲,不到5分钟就能到达保利上城等小区,再往前走,便是沿着烽胜路架设的地铁5号线。

金莎莉介绍,如果不开车,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也比以前方便很多。轨道交通7号线建安街站就在附近,到武昌火车站就可实现多向换乘,“去汉阳、汉口都很方便”。

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此前,京广线铁路南北纵穿白沙洲和南湖,两地虽然直线距离非常近,但居民往来通行需要“兜圈子”,出行十分不便。

织密南湖内部及对外路网,一直是当地居民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

过去5年,洪山区持续完善骨架路网工程,建设屏障跨越通道,强化对外联系,这也是全市城市建设、路网完善的一个缩影。

南湖、白沙洲片区的交通出行改善有多明显,看看下面这张微循环路“清单”:

武梁路(烽火路—南李路):西起烽火路,东至南李路,长约1.6公里,是连接南湖和白沙洲片区的一条重要道路。今年9月,烽火路至巡司河西路段通车,全长520米,分主线地面道路段及下穿铁路的地下通道两部分。道路通车后,白沙洲大道东西两侧的小区居民,去往珞狮路、南湖大道,甚至光谷片区都更加方便。同时,南湖片区的居民也多了一条去往汉阳、沌口区域的快速路。

建安街(白沙洲大道—南湖路):西起白沙洲大道,东至南湖路,宽40至60米,全长约1.2公里,其中,跨铁路高架桥依次跨越溢安西路、余花联络线和京广铁路、溢安路,桥梁全长519.3米。道路建成后,两地往来,车程由半小时缩短至5分钟。

丁字桥南路:北起雄楚大道,南至瑞安街,全长660米,设计为双向4车道。这段路以“地面道路+高架桥”的方式建设,高架桥全长480米,其中有105米横跨铁路武昌客车车辆段密集的铁路网上方。2020年完工通车,为南湖片区新添一条纵贯南北的城市主干道,也缓解了珞狮路、书城路的交通压力。

杨泗港快速通道通车和沿线的丁字桥南路匝道、南李路匝道、烽火路匝道开通,白沙洲青菱片区和南湖片区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

南湖居民杨女士表示,过去从汉阳回南湖,如果走杨泗港大桥,需要绕行珞狮南路,如今丁字桥南路匝道开通后,可以直接从匝道下来,“开车往返白沙洲与南湖10分钟绰绰有余”。

市城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微循环”道路是解决老百姓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体现的是家门口的方便和幸福感,是更高品质的生活追求。

成就

5年建成6个过江通道

杨泗港长江大桥通车前夕,小朋友和家人一起登上大桥露出灿烂的笑容。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5年来,武汉过江桥隧、轨道交通、快速路网、海绵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市功能品质跃升,百姓切实受益。

这5年,6项世界级过江通道建成投用:2017年,武汉四环线首条过江通道——沌口长江公路大桥通车;2017年底,地铁8号线过江隧道通车,诞生国内最大单洞双线地铁隧道;2018年10月,“万里长江公铁两用第一隧”武汉长江公铁隧道通车;2019年10月,长江上首座双层公路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通车;今年4月,长江上最宽大桥——青山长江大桥通车,至此四环线全线通车;今年5月,汉江上最宽桥梁——汉江湾桥通车。截至目前,全市过江桥隧增至23座。

这5年,轨道线网连续保持快速大规模发展,通车里程增长至2020年底的410公里(含有轨电车50.2公里),轨道建设运营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轨道交通由“骨架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这5年,快速路集中建设,主城区“三环十三射”基本打通,主干路提质增效显著,次支路补强加密优化。

这5年,海绵城市建设让百姓受益,由试点走向全域。

青山和汉阳四新两大示范区,38.5平方公里“海绵化”,港渠水系、老旧小区、公共建筑、海绵公园、海绵道路等288个试点项目相继实施,今年又完成古田二路、汉阳沿江鹦鹉洲片、南湖等三大汇水区海绵城市建设51.8平方公里,截至今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232平方公里。

感言

“海绵城市建设,给市民带来更有品质的生活”

2021年4月10日,位于武昌生态文化长廊核心段的月亮湾城市阳台在建工程项目雏形已现。长江日报记者苗剑 摄

晴朗的冬日午后,漫步在水清岸绿的东湖高新区玉龙河公园,欧阳子珞心情愉悦,“经过了一年多的海绵式改造,终于要揭开面纱了”。

作为这个海绵城市改造项目的设计经理,欧阳子珞很期待公园明年初开园的那一刻。

供职于中冶南方城建公司的欧阳子珞常忆起改造前的情形,关山大道一带,夏天遭遇强降雨常会渍水,“上下班都不方便”。

今年夏天梅雨期,欧阳子珞每天都会和同事去项目周边,没发现渍水。“这是公园海绵改造的功劳,雨水沉淀后排放到公园的蓄水系统里。”欧阳子珞介绍,玉龙河公园下面有一个武汉最大的“调蓄水池”,蓄水量是1.85万立方米。

最近5年,欧阳子珞感受到城市的不少变化:武汉的公园、绿地越来越多,“海绵城市建设,给市民带来更有品质的生活”。

同样感受到变化的是青山十九社区居民王海龙。

今年10月,武九综合管廊工程沿线20处道路改造完工并通车,武昌区、青山区沿线的13公里居民因此受益。

王海龙说,他所在的小区附近的沿港路,之前被武九铁路线“斩断”,车辆和行人必须经过铁路桥下涵洞通行,每年梅雨季节涵洞经常积水,“现在路好走了,也不积水了”。

武九铁路北环线建于上世纪50年代,随着运输功能转移,这条铁路线逐渐废弃。北环线搬迁后,沿线地下开始建设综合管廊,地上则建设绿道景观,长江主轴上的“绿色项链”——武昌生态文化长廊,正在一段段被“抹绿”。

武昌生态文化长廊,穿越武昌至青山的20里滨江岸线,串联起沙湖公园、四美塘公园、和平公园、青山公园、戴家湖公园以及青山滨江商务区、武昌滨江商务区等城市生态休闲区和重要功能区。

“虽然还在施工中,却经常有市民来提前打卡。”负责项目施工的武汉铁投公司项目建设部副部长王磊,为此感到自豪。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