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温馨事
作者:张善格
腊月初,我回了趟故乡,因为时值寒冬,鄂南大地也是北风呼啸、冰霜肆虐的天地,故乡山坡上的树林都由翠绿色变成了青绿色或墨绿色;山坡耕地上麦苗儿和豆苗儿在寒风中摇晃着细小的身躯;那河岸边的一片片的野草,把自己瘦枯的身躯紧贴在泥土上,呈现出一派沉思宁静的萧然景象。唯独公路和村前公路上奔忙来去的大小车辆,像似一匹匹雄壮的骏马,在凛冽的寒风中意气风发地展示着她们的风彩!
到了腊月,故乡渐渐热闹了起来,喧哗了起来。站在村前马路,看见村里的年青男男女女们外出打工、经商的都会陆续回到故乡。年初,村人从门前这条路外出寻梦,年底他们从这条道路满载归来。他们裹着大包小包陆续回家,在他们的皮箱里,是一年艰辛的收获,满载着对父母和孩子的思念,踏上了回归故里的路途。
平常时我回故乡,故乡显得有些寂寞沧桑,外出打工潮让昔日的村庄院落人去楼空,空锁着的房屋则在腊月凛冽的寒风中,有些孤单,有些颓废,但它们像是在等待远方的主人早日归来。如今,许多户人家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们留守着,其中许多房院的门空锁着,只有到腊月房内才有喧哗,才有生气。
故乡谚语道:“小孩望过年,大人望栽田。”因为小孩子到了过年有糖吃,有鞭炮放,有新衣穿。小时候,我也常听妈妈说:“腊月八,吃腊粥;二十三,炸金果;二十四,扫房院;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洗衣被;二十七,杀鸡鸭;二十八,上集市;二十九,贴联画;三十晚,守年夜”。这些民谣至今还铭记在我的心中,我觉得那就是年味!
这次回故乡,当我走在村巷时,不时从一些人家窗口内,看到了乡亲们慈祥的笑容,他们的袅袅乡音在我的心头盘桓着,缠缠绵绵,永远挥之不去。这时,我也仿佛看到了昔日母亲扎个围裙在厨房里炸金果、蒸发糕,红红的火光在灶膛里燃烧着,点燃着年的韵味,点燃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那村里的袅袅炊烟在村庄里的屋顶上升腾着,飘漫着,整个乡村都陶醉在浓浓的炊烟之中。
在腊月里,我记得家家户户是要宰杀猪羊的,村头巷尾,人们的吆喝声,猪羊的叫声在村庄里此起彼伏,到处可用鼻子闻着诱人的肉香。谁家要是杀年猪,就像办了一次喜事一样,把村子里有威望的长辈都请来吃肉,好好的热闹一番,这样蕴意着吉祥、喜庆,带来了浓浓的年味。
过了小年后,故乡村人会成群结队地进城去,忙碌着购买烟酒、鞭炮、对联、门神、天老爷画像、灶君画像、红糖、水果、糖块、瓜子、葡萄干等;还会给自家老少一家人各买上一身新衣服,过年时穿上,好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过新年呢!古语云:穷人怕过年!而今过年啊!是山村人最尽情地花钱购物的时候,他们会潇洒地买新衣、买年货,买很多很多……
走进了腊月,人们开始忙碌着清扫屋里屋外,说是“扫阳尘”。房前屋后、地面四壁,床上被褥、床单、床罩、所有脏衣、脏鞋、脏袜,各种家具用具等彻底地清洗一次,收放归整好。这一“扫阳尘”习俗还在一直承袭着。我想这既是村人扫去过去一年生活中所有物品的污迹脏垢;也预意着扫掉了过去一年的恩怨是非,心灵上的污点,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来迎接崭新的新春!
乡村腊月,山村里到处热热闹闹,歌声飞扬。年青在唱歌练舞,在准备春晚节目;“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排小戏,练秧歌,踩高跷……“咚锵咚锵”的锣鼓声和“唯儿哇儿,唯儿哇儿”的唢呐声此起彼伏。而今,村里的大妈大嫂喜乐跳广场舞,在我心里这是全民的健身运动呀!
腊月来了,我看到了村里的女孩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提着灯笼到处跑;男孩们拿着鞭炮,在红亮的灯笼和鞭炮声中,欢天喜地迎接新年的到来。因此,我对山村腊月的记忆,是儿童们的灯笼和鞭炮声,是中年人团圆的真情祝福声,是老人们的宽心笑意声。
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在人们的忙碌中如期而至。我记得:这一天各家各户会全家总动员,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摆供品,个个忙碌着,就是为了这个团聚的时刻,就是为了丰盛这顿团圆饭。到了下午该吃团圆饭,家里长辈,就是父亲弟兄们,必须到坟上祭奠已故的亲人后,才围坐在放满各种佳肴的方桌上,大家一起品味着团圆的年味!
新春的钟声一响,腊月隐去,人们走进了新年,走进了又一个新的春天。乡村的腊月,是又一个美好新年的前奏,是又一个红火日子的开启,是又一个丰收年景的展望!
主 编:阮 冰
编 辑:阮慧林
编 审:唐 成
程 思
总监制:阮班新
出品人:阮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