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镇刘家岭村 借力“光伏+”谱写脱贫曲

云上通山报道(记者 乐昌兴 孙志成 余炯)闯王镇刘家岭村是省级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推进几年来,该村借力“光伏+”谱写脱贫曲。

       看着自家屋顶的太阳能面板,村民陈其兴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以前穷得连电都用不起,现在居然通过“卖电”,一年收入3500多元。

       别人打零工一天能挣150元,陈其兴因为手脚慢只能挣100元,再加上儿子没有劳动能力,女儿上学,陈其兴家成了村里的特困户。借钱给儿子建婚房,两年了仍是毛坯,门窗尚未安装。刘家岭村139户贫困户中,像陈其兴这样无资金无技术,劳动能力不足的占了大多数。

       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闯王镇刘家岭村村支书陈细庆说,贫困户的家庭都很困难,经不起折腾。扶贫产业的选择一旦出现失误,对他们的家庭来说是雪上加霜。

       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村里召开扶贫产业讨论会,组织代表到外地考察,逐一淘汰了油料牡丹、香菇、有机蔬菜等风险大、周期长的产业,选定了风险小、收益稳定的光伏产业。

       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闯王镇刘家岭村村支书陈细庆说,上网电价加补贴,每度电零售价1块1毛多,每个千瓦(光伏板)的年发电量是1100多度,每个贫困户安装3个千瓦的(光伏板),年增收可以达到3000多元 。

       光伏发电设备每千瓦要投资8000元,对于贫困户来说,这不是个小数目。村里综合利用产业扶贫资金,为6户特困户免费安装,其他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千瓦补贴4000元,另外帮助联系贴息贷款解决自筹资金困难。

       为打消贫困户的顾虑,闯王镇还专门成立了光伏发电服务社,与贫困户签订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销售合同,电站日常维护由服务社负责,每月多余的发电由供电公司统购统销,收益直接打入贫困户银行卡。

       如今,在刘家岭村,到处可见在太阳下熠熠生辉的光伏发电板,2015年至今,47户贫困户靠此吃上“高科技饭”。

       光伏发电只是刘家岭村在脱贫产业路上迈出的第一步,仅靠每户3千瓦光伏电板,脱贫明显“底气不足”。

       在刘家岭,不少贫困户还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养起了土猪、土鸡,架起了香菇大棚。扶贫先扶智,扶贫工作队不仅按照政策对产业进行奖补,还邀请市科技局、市农科院专家进村指导,

       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闯王镇党委书记阮家鹏说,通过整合扶贫资金,把光伏产业与农业结合起来,采取“农户点菜 专家下厨”的方式,帮助贫困户选准脱贫增收的产业项目 。

       村里统计,去年底有43户贫困户依靠特色养殖、种植脱了贫。

       跟爷爷长大的孤儿刘海疆,去年借助产业扶持资金投资7万元养了53头土猪。半年多来他和妻子一道整天泡在猪圈里,终于迎来了收获,一头猪卖到3千多元。今年,他终于搬进了自己的房子。

       虽然有专家指导,但养殖、种植的风险仍然较大。55岁的刘官宝去年利用5万元贴息贷款和邻居一起种香菇,本想着一举脱贫,但由于经验不足,香菇产量低、品相差,反而没有收回本钱。

       咸宁市驻刘家岭村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黄宏光说,为减小风险,他们请专家一道探索‘光伏发电+’的模式,这样贫困户至少不会亏本。

       有专家指导,有工作队帮扶,该村已探索出了“光伏发电+养鱼”、“光伏发电+养孔雀”等产业模式。

       在刘家岭村二组的废弃砖厂,4排孔雀养殖大棚顶上布设了110千瓦光伏电板,棚里500多只蓝孔雀悠然觅食。一地两用,棚上棚下可带动30户贫困户脱贫。68岁的陈其兆原本已经等着政策兜底,现在做了孔雀饲养员,一年工资近两万元。

       为了解决脱贫后返贫的问题,村里利用扶贫资金建设了60千瓦的渔光互补式光伏发电站,全部收益将作为贫困户产业发展基金,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持续保障。这种模式下,上可发电、下可养鱼,既能充分利用空间、节约土地资源,又能利用光伏电站调节养殖环境,增产增收。

       依靠光伏发电、特色种植养殖和“光伏+”,刘家岭村谱写了脱贫三部曲,去年底,全村实现脱贫出列。

       脱贫之后谋致富。如今,刘家岭村正在计划重拾撂荒地,发展雷竹、红豆杉种植等见效慢但管长远的产业,并希望借助村庄的好生态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稿件来源:通山电视台 实习编辑:阮家威

(作者:孙志成 余炯 乐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