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林工业园区内,70台大型机械正进行平基作业。
“局部最高气温将达41℃,请注意防暑降温。”连日来,通山县气象部门实时更新的橙色高温预警,并没有阻挡南林桥镇南林工业园的建设热度:大型工程车、运料车来回穿梭,机器轰鸣声不绝,工人们正挥汗如雨,战酷暑,抢进度,掀起一股强劲的施工“热浪”。
绘制大蓝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作为通山县“一区三园”规划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林工业园位于杭瑞高速以南、武宁高速以东交汇处,毗邻咸通高速南林互通出口。规划建设面积1.2万亩,总投资25亿元,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规划建设3000亩,并同步规划建设全长11.5公里、宽60米的通山大道,力争用5到10年时间,把该园区打造成通山最具经济活力的“万亩工业经济走廊”。
为确保蓝图如期实施,该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石玉华任政委,县长陈洪豪任指挥长的南林工业园项目建设指挥部,抽调120名党政干部组建土地征收组、规划和房屋征收组、林地征收组、环境整治组、立项招标服务组和资金审批后勤保障组等6个工作专班。
石玉华坚持通过每周督查进度、不定期现场调研,督促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推动项目早落户、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
“对投资意愿强、发展前景好的重大投资项目,我们将采取重资产招商模式,按照企业生产需要,代建厂房和员工宿舍,甚至代购生产机械设备,保证投资商前期‘零成本’投入,拎包进驻即可迅速开工生产。”园区正式启动建设后,县长陈洪豪就带队赴粤招商,为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提供政策支撑。
一张蓝图,一纸号令,一腔热血,一鼓作气。迅速拉开了该园区建设大幕:一周一通报、一月一约谈、一季一考核、一年一问责的“倒逼机制”擂响冲锋战鼓;干部晒去向、工作晒进度、服务晒成效的“清单工作法”,引领县、镇、村党员干部投身项目建设攻坚战场,上演“速度与激情”的建设场景。
拼出精气神
“见过拼命的,没见过这样拼命搞工作的。”凌晨5点,园区建设总工程师焦成政的手机准时叫响,副县长、副指挥长金大德每天这个时间都会打来“催工”电话,了解项目建设情况。
迎着晨光上班,披着月光而归,已是焦成政上任3个月来的工作常态。
按照“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的工作要求,该园区雷打不动的项目建设进度研判会总是在周末或周一召开,县委副书记、常务副指挥长胡金云连续12周召开现场协调会,与各专班小组负责人就项目面临的建设难题进行集中研判,逐项敲定解决方案,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和路径。
与时间赛跑。一个项目,从谋划、引进到报批、建设再到投产,涉及招商、规划、林业、发改、国土、环保、税务等多个部门;要与村组、群众宣讲政策,进行多轮沟通;每个村组的征地协议签订都可谓是一场“拉锯战”……
项目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征地拆迁,必须要用“绣花”的功夫,精准精细地做好群众工作。第三征地小组在动工第一天就遇到了“麻烦”:80余名当地群众因失地、坟山安置及预留地等问题群起阻工。镇党委书记焦汉雄闻讯后立即组织群众代表开会,和风细雨动之以情,义正辞严晓之以理。镇党委副书记、专班干部李茂凡带头做通亲家的工作,第一个拆了亲家的房子;村支书张四生忍着病痛坚持点对点、户对户做工作,确保了第二天顺利施工。
从机关抽调征地一线的干部焦南盛告诉笔者,他上门入户核查信息的次数虽然记不清了,但他负责的几十户农户,家中10岁以上的成员全都认了个门清,“现在串个门时都会热情地留我吃饭,让我打心里感到热乎乎的!”
干出加速度
“园区建设自今年4月全面启动以来,不仅没有发生一例上访事件,而且取得了两个突破。”7月26日,刚从工地回到办公室的焦汉雄满头大汗,迫不及待地大喝了一口水,一边换下沾满尘土的运动鞋,一边哑着嗓子、喘着粗气说,这两个突破分别是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征地3000亩,仅用20天完成“三通一平工程”1000亩。预计项目全面建成后,有望实现年产值500亿元,税收8亿元。
这一用“速度”和“激情”撑起“南林速度”,与指挥部前移协调、清单化“减法”化解、矛盾例会研判机制密不可分,与全体干部积极与群众代表协商、确保矛盾不过夜的工作干劲密不可分。
为了确保工程平稳推进,大畈镇组织委员周亚林冒着酷暑连续11天坚持苗木清理;征收办主任方勇不顾腿伤,拄着拐杖坚持参加会战;开发区副主任张凯白天按时到岗,晚上连夜赶回医院照看重病母亲;专班干部王济民在孩子无人看管的情况,周末就带着孩子一起上岗;专班干部宋国庆白天忙着拆迁,晚上还坚持入户发放征地补偿款、青苗补偿费;老干部徐家旺一边感冒打针,一边还坚持做征地农户的工作……
“干部们一天到晚奋战在项目一线,这样拼命也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石垅村村民夏步兴表示,就冲着干部这份忘我工作的干劲,也要带头把自己家里的几十亩山地“贡献”出来,政府说怎么征收我就怎么执行。
(华小雯 汪琼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