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龙腾华夏




 龙腾华夏

文:刘凌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从巍巍昆仑到辽阔草原,从五岳三川到万里长城,从城市到乡村,从学校到军营,一曲铿锵有力、悦耳动听、振奋人心的美妙歌声响彻长空,将亿万人民带进了目有繁星、逐光前行、美好愿景、无限可能的2024甲辰龙年。

龙,是我国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神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则潜渊。”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龙,其形有九: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的种类有青龙、火龙、蟠龙、云龙、望龙、行龙、鱼化龙等。龙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既代表着力量、高贵、祥瑞,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信仰。

古代的中国,龙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图腾阶段,我国远古的某些部落把龙作为图腾,尊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标志。在神灵崇拜阶段,农牧业逐渐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发展,从较为单一的图腾崇拜过渡到多神崇拜。龙被神化后,又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步入了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隋唐时代,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佛教中的龙王崇拜也传入中国,最后就形成了佛教娜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

中国龙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传播力和生命力极强。从性质和内涵来看,可分为宗教龙、政治龙、和艺术龙三大类型。宗教龙即把龙当作圣物或神灵来崇拜,龙被视为主宰雨水之神或人类保护神等。比如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传说小白龙曾因行雨救民而得罪玉帝,为怀念小白龙的恩德,民间将“二月二”定为春龙节,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政治龙即是统治阶级利用人们普遍崇拜龙的心理,把帝王说成是龙的化身,借助龙树立权威,达到神圣不可侵犯的统治目的,也对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推动和传播作用。艺术龙即是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对龙的敬仰和崇拜,如雕刻、绘画、塑造、舞蹈、神话传说、竞技活动等方式展示龙的形象。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等活动延续至今,长盛不衰。

龙,虽然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动物,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种能够呼风唤雨、移山倒海、腾云驾雾的神物,它那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任何动物无法相比的。历代帝王都自称是真龙天子,炎黄子孙也被称为龙的传人。古往今来,中国人对龙怀有特殊感情和美好期望,尽力发挥出无限的遐想,将龙描述得神奇而伟大,把各种动物的形象聚于龙的一身,有兽的野性、人的悟性、神的灵性,并创造了许多关于龙的传说,而这些传说经过民间的加工和文人墨客的润色后,使人们对龙更加膜拜神往了。今天人们仍用带“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不妨撷择数条,供读者赏之。北周.庾信的“藏龙卧虎”,比喻隐藏着未发现的人才。三国.魏嵇康的“龙骧虎步”,形容气概威武雄壮。南朝.梁慧皎的“降龙伏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战胜强大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汉.刘胜的“龙盘虎踞”,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唐.李郢的“龙马精神”,比喻人的精神旺盛。宋.苏轼的“龙飞凤舞”,形容气势奔放雄壮。还有虎穴龙潭、生龙活虎、雕龙画凤、蛟龙戏水、龙凤呈祥、乘龙快婿、龙蟠凤逸、龙腾虎跃、龙争虎斗、叶公好龙、望子成龙、攀龙附凤、来龙去脉、龙生九子等等。特别是耳熟能详的“画龙点睛”更为经典:相传梁代大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走,有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点上。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发,震破墙壁,两条龙腾空而起乘云上天了,剩下两条没点眼睛的龙。这则成语故事原先是形容张僧繇作画的神妙,现在常用来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除上述之外,历史上还有许多骚人雅士对龙的描述更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如李白《早秋赠裴十七仲堪》中的龙最低调,王建《精卫词》中的龙最富想象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龙最深情,韩愈《龙移》中的龙最霸气,而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笔下的龙最浪漫。他为了描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为悠扬的凤萧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在空中发出荧光,笑语喧哗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那年元宵佳节绚丽多彩,热闹非凡,他在众里寻觅,灯火阑珊处的“她”。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为真知灼见。

凤鸣盛世,龙腾强国。龙,在古代是皇权的象征,在今朝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龙文化的视角、龙文化的审美意识已渗透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深深地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今天的中华民族是一条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龙,不仅以卓越的智慧启迪世界文明,更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拥抱世界风云,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和“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阔步前进,可谓“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人们之所以尊敬龙、赞美龙、歌颂龙,是因为它是炎黄子孙的自豪,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让我们齐声歌唱《龙的传人》,把龙的伟大精神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刘凌,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湖北省楹联学会理事,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咸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咸宁市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会长,通山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通山县老年书画家协会会长,通山县原野诗社社长,诗文散见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和新闻媒体,著有《凌霄集》,主编《中华诗词集成.通山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