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游通山古村 走古道明珠长夏畈

离开王明璠府第,随着三位业内人士驱车向西,我们的下一站是闻名遐迩的长夏畈古民居群。长夏畈落位于咸宁通山县南林镇石门村境内,故而又名石门畈。作为古代湘鄂赣三省的边贸重镇,它也是有着南方丝路之称的茶马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约在明朝永乐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左右,当北京紫禁城完工之际,远在武昌府的长夏畈开始了它的初建。至清朝雍正时期大规

模的建设,使得长夏畈在道光年间有了鼎盛期的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到了晚清,这里的喧嚣渐渐逝去。但又因其地处多省要隘,故在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它仍余有一定的商贸集镇作用。

驻车立于村前,举目远望,山间的房屋一眼不可窥底。吴诗钱副局长介绍,与周边的十数个村落相比,长夏畈具有较为独特的地理环境,整个村落被半环状的河水怀抱,周遭植被茂密。

村南的后山,形似一轮浮出地平的半圆明月,且在不远的东北向山间平地上也有似围棋落子一般的三座小丘,当地人将它们一道称之为“三星拱月”,被认为是绝佳的风水宝地。

任亚鹏老师和镰田诚史教授一直从事着东亚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而在这些形态各异的聚落中常常会存在有关于风水方面的话题,风水一说又起源于古代中国,这次来访正是希望能够从这里获取更多的相关素材与知识,以供学习研究。说到这里他们三人便在地上用石头涂画了起来。

为了更加清楚和直观的体会先人们的风水意匠之精妙,吴局长带着我们穿绕过宽窄不一的纵横巷道进入了到一座大宅里。

相传这座名为“永和园”的大宅,是400多年前长夏畈夏氏三代组夏德斋建起的老屋。从现状以目测来讲,这里虽然没有王明璠府第那般宏大的规模,但其保存状况应当是在前者之上的。

还未等我们落定,就被招呼道:“你们看这个天井!”顺着手指的方向望去,原来透过这正屋面前的天井,居然可以看到那“三星拱月”之中“明月”的正顶,这一幅由四方屋檐框入圆山的画面,说它像是明月初升也好、官帽元宝也好,不正说明了先人对于自然的崇敬以及借助自然来祈求保佑的愿景吗?

踏出夏氏的永和园,我们绕道登上后山,从山腰俯瞰,眼前一片青砖黛瓦,成排的墙垛跃立于老墙之上。

整个长夏畈建筑群自东向西,沿轴线方向依山傍水布局,街道的总体格局依然清晰。其总的建筑面积有3万余平米之多,村内铺设有石板的街道长达600多米,建筑形式多为临街配置的“前店中坊后宅上客栈”等形式的商铺住宅。

下了山,沿着一条宽约三四米的石板古道前行,两旁参差排列着诸多老屋,想必这便是当时闹市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家是早点铺,对面是茶楼,再往下走是当铺、药店、茶庄、酒肆等等。事实上许多老屋已有严重的损坏,也只能在当地人的介绍下,方可辨识出这座座屋舍在古时的用处。不过也正因如此,那古装剧中萧瑟古镇的临场感随时都可以不加修饰的涌入脑海。

老街上的建筑,虽然不少或被损坏,又或被补改,但从门前的抱鼓石、壁面上的石马拴、屋檐下的斗拱等一处处做工精致的部件都可以看出,当年的屋主建造时所投入之用心。

当我得知在机械落后的古时这些工艺全都出自匠人之手工,通常需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时,不禁感叹先人们那靠着慢工出细活儿的毅力。

同行的人说,古时的人们建造这些房子,通常都是多代子孙举全家之力倾心完成。而长夏畈的先人对于生活的精致追求和向往,即在他们建筑之时便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门外石柱上栩栩如生的石狮子,飞檐上惟妙惟肖的神兽,栏杆上纹样繁复的雕花,用石头垒起来的小花园等等,皆历历在目。相比而言,对于这些古老的精致,那些出现在当下的种种实在显得笨拙许多。

白天在老屋里穿梭,带着虔诚的心感受传统文化的浸染,惊讶于古人的智慧;傍晚时分游走在老街,体验当地人生活的氛围。那些透着灯火的石板房,发散着的柔和的光,远处孩童们嬉笑声……仿佛所有的一切都在穿越,凝重又梦幻,勾起我埋藏在心中的波澜。

历史的长河里,长夏畈的一砖一瓦都经历着岁月的洗涤,每一处都在诉说着这样或那样的故事。脑海里浮现出,当年那些南来北往的商队徐徐而过,南边带来的器皿、茶叶、盐巴、丝绸、药材、香料;北边带着的骡马、玛瑙、皮革、羊肉、葡萄、核桃,玲琅满目的商品在此汇聚。偌大的集市引来了富商巨贾又或是小商小贩,也引来了官衙与布道,熙熙攘攘的吆喝声不绝于市…...

不舍挥别,然而我想在通山还会发现更多的“趣”处,也能发掘更多的“去”闻,让那些凝固在时光中的老村,焕发出新的价值与意义。

本期主笔 | jojo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