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晚上6点,通山县城区老玉泉包砣店内,负责人朱宝珍正和另外几位股东一起,忙着制作当地久负盛名的特色美食——包砣。一旁的餐桌上,已经坐满了顾客,生意十分火爆。
“老板,我的十个下锅了没?”
“还有我这边的二十个呢?”
“下了,下了,都在锅里,马上就熟!”······不时传来的阵阵“催促”,让朱宝珍无奈地笑了笑。
揭开锅盖,水汽蒸腾,捞出已经煮熟的包砣,或配上汤料,或用杨芳酱油翻炒,然后撒上香葱,一碗热气腾腾的包砣就上桌了。
“这里的包砣味道正宗,每次过年回来,都会来这吃上几次,感受那份家乡的味道。”一位吃着包砣的顾客说道。
“平时人就多,这快过年了,在外务工的通山人纷纷返乡,来吃包砣或者买包砣备年货的人就更多了。”朱宝珍告诉记者,除了本地人,还常有武汉、温泉、崇阳、通城的市民慕名而来。
朱宝珍是厦铺镇桥口村人,从小耳濡目染,在长辈们那里学会了包砣的制作方法。用她的话说:“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个个都会这门手艺。”
在通山,会做包砣的人虽然不少,但能将其做成生意、转变为市场的却不多。2000年,下岗后的朱宝珍嗅到了商机,和另外四名股东合伙,集资创办了老玉泉包砣店。
时至今日,老玉泉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包砣的日平均销售量超过2000个。
“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一直忙到夜里9点多,虽然辛苦,但只要生意好、大伙吃得开心,我就很满足了。”朱宝珍如是说。
(稿件来源:咸宁日报) 编辑:葛素文 责编:徐微 编审:乐有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