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系列】鸡口山感怀


经过几天的精心准备和养精蓄锐,六月十六日,我和县作协“翻越鸡口山,重走红军路”的采风小组向鸡口山挺进了。

人们说鸡口山巍峨雄伟,我要看究竟是否有“手可摘星辰”或“连峰去天不盈尺”情景;有人说鸡口山陡峭峻,我要看究竟是否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观;有人讲鸡口山是千年古道,我要看究竟是否有人间留下的艰难跋涉之足迹。

年轻的小伙子们穿着盛夏的衣衫,踏着时尚轻巧的旅游鞋,他们或拿着手机或挎着相机,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地决意要征服高山了。年青漂亮的姑娘们她们身着轻透靓丽衣裙,戴着花色太阳帽,她们兴奋雀跃地要欲欲飞上那白云萦绕的山巅。

大家绕过溪边古老的水杨树,横过数丘坡田那弯弯曲曲的小道,跨过两道笆篱就上山道了。

这里的山间小道,就是人们用脚板踏出来的路。鲁迅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他的这句话成了世上的经典名言,我看今天脚下这条路就是最贴切的例证。我们爬行在山路上就是走在前人的足迹上。我奇怪地想:路上这些足迹那个是明朝时期的脚印,哪个又是清朝时期的脚印?甚至我还思考:那个是20世纪工农大革命时期叶金波、许金们、阚禹平等人爬山的脚印,那个是高槎坪黄安如、袁达厚抗日游击队穿越山岭的脚印?是啊!我也知道这些人已远离我们而去,成了古人;可是我行走在这条窄窄的崎岖山路上,享受着南风轻轻地吹拂,聆听着林中翠鸟的鸣叫,仿佛总觉得叶金波、许金门、阚禹平等革命党人就走在前面,还有脚步声哩!觉得黄安如、袁达厚等游击队们还在林中唱着《游击之歌》,潜伏在密密的山林中?不信!你听。

◎山间小道


穿越过了林中的窄窄小道,乍然展现我们面前的是乱石台阶。为什么我要在台阶上加乱石二字?因为这些石头实在太不规则,石头大大小小,形状是各种各样,加之是随便铺设,所以这些台阶路是坎坎凹凹,忽高忽低。我是拄着木棒,弓着腰,小心翼翼地一步挨着一步走着,就是把脚提起来如何放下去还要思考一下,如果想得不周,你的脚肯定是崴伤了。我不时抬头向上往,还远着,台阶路有几里呀!

我后面的一个伙伴说了句:“过去那些红军要挑上百斤的重担翻越鸡口山,不知是怎样上去的?”

这样一说,我顿时感觉到自己太羞愧了!红军运输队挑着物品从咸宁翻越大幕山,横过黄沙畈,又翻越鸡口山,直至大畈红军根据地,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想到这些,我可肯定红军是世界最伟大、高尚的人!他们之所以能打败国民党八百万大兵,能驱逐世界上极其凶残的日寇,就是红军有坚定信念、坚韧不败、敢于担当、死拼到底的大无畏精神,革命党人有着钢铁般意志!

绿皮 鸡口山石门

终于攀爬完了台阶,来到了鸡口山石门。人也累得魂不附体了,我倒在一片草墩上,大口大口透着气。可这些小伙子和姑娘们倒好,他们正在忙着拍照,单个拍,又是合影拍,说说笑笑,嘻嘻闹闹。

小伙子杨鑫走过来说:“张老师,有泉水!”

我抬头一看,在那低凹处真的有一泓泉水沓沓向下流去,真是天意有时也能照料人呀!人们爬山至颈巅时,消失了大量的水分,正是喉咙冒青烟,痰干气急时,突然发现这一泓泉水,那这就不是简简单单的水了,而是救命的仙浆呀!我完全可以肯定,从古至今这泓水救济过了无数生灵的命,滋润了黄沙、大畈这片土地,才有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大地!

◎鸡口山


至中午,我们翻越过了鸡口山,体验了爬山越岭之味,更是有了体验到了征服大自然的喜悦感。对我来说,尤其是实地学习了世世代代的黄沙、大畈人民战胜大自然、战胜一切困难的坚韧不败精神!


作者简介


张善格,男,1956年7月21日出生,系湖北省通山县通羊镇衢潭村人。大专文化,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县作家协会会员,县地方文化研究会会员,县李自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共通山县党史办特聘研究员,市志办专家库专家。喜爱研究书画、诗联、文学和历史,热爱旅游,曾在小学、中学、乡镇教育组工作,多年参与地方志编修工作和《李自成文化研究》编辑,少有作品问世。

∨欢迎下载关注∨

云上通山

通山广电全媒体

作 者 |张善格

编 辑 |徐 微

编 审 | 唐尚伟

监 制 | 方 雷

总监制 | 阮胜利


更多内容

【红色之旅系列】感悟鸡口山


【红色之旅系列】滚落在通黄古道上的热汗

【红色之旅系列】山路通向阮家墩



(作者:张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