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推开石门千重景 ——访通山县石门村

短短一年时间,新修8.6公里二级公路;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明清古街全面修复;火龙果基地、赣橙基地、油茶基地、油牡丹基地、光伏基地、黑山猪基地、孔雀基地、葡萄采摘园闪耀七彩之光……

乡村振兴号角吹响,带领石门人迈向幸福生活。近日,记者前往通山县南林桥镇石门村探访。

△晨曦里的石门山野。(拍摄:田期汉)

公路通石门开

现在的石门村,离通山县城很近,沿着带护栏的沥青公路行驶,经过楚王山,仅15分钟车程就抵达村委会大门口。咸宁市委办公室驻该村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徐志鹏介绍,修路之前,村民出行,需绕行50分钟车程才能抵达县城,十分不便。

去年3月,咸宁市委书记丁小强主动联系该村,进村入户征求意见时,村民反映出行难。从石门村到通往县城的大道,有8座山头阻隔。推开“石门”,畅通出行,是村民的强烈愿望。

顺应民意,投资3000万元的项目很快敲定。

短短一年多时间,石门村村民众志成城,与修路工人一道,硬是从8座山头的脚下,凿出一条路,将蜿蜒起伏的柏油路从S209省道边拉到村门口,打通连接县城的便捷通道。石门大开,石门人特意在路口设立村标,招徕游客。

七彩产业兴石门

沿着新修的公路向村塆深处前行,湘莲、茭白、葡萄、火龙果、油茶种植基地,一片连着一片;山谷里,蓝孔雀养殖基地、黑山猪养殖基地,一个接着一个。这是该村布局的七彩产业。

石门村由5个村合并而来,以前是个小乡镇,面积20平方公里,有3775人。因交通闭塞,产业落后,2015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89户552人。通过2016年、2017年连续奋战,截至目前,全村尚有116户、317人未脱贫。村支书夏新华介绍,如今,这些贫困户都与种养大户捆绑在一起。通过发展产业,村集体收入实现零的突破,今年有望达到13万元。

通过招商引资,浙江商人张长大共流转土地300亩发展种植,其中100亩葡萄、100亩其他果类、100亩茭白。本地退休老教师夏成林流转200亩土地种湘莲,流转50亩土地种火龙果。源远雀寨公司的负责人王文教,无偿送来2300只孔雀苗、饲料,免费教贫困户代养,承诺一年后每只100元支付代养费。

在蓝孔雀养殖基地,63岁的脱贫户夏俭世介绍,他照看了2棚孔雀有1000多只,每月固定工资700元,孔雀出栏后再结算其余部分,“自己没掏一分钱。”

△通山石门村首届乡村旅游节暨抖音大赛现场人头攒动,石门村——火了!(拍摄:田期汉)

首次吃上旅游饭

除了看得见的产业,石门村正在谋划另一个大产业——乡村旅游。

因为偏远封闭,群山环绕,泼绿染翠,石门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更难得的,这里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

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故事,无论童叟,皆讲得头头是道。夏氏宗谱里记载,祖上从江西迁此五百余年,一直流传着楚王山与楚王狩猎的故事。

楚王山还是座红色的山,这里曾是崇咸蒲通四县苏维埃政府、鄂东南独立团所在地,设有红军医院、红军会场与枪械修理所。

村里的长夏畈古民居,是存世不多的明清茶马古道遗址,600米长的青石板街道、形态各异的拴马石、齐人高的石柜台,无声诉说往昔的辉煌。

难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打造通山县城后花园的梦想日渐清晰——塑造楚王行猎大型雕塑,整修楚王山烈士公墓,修复长夏畈古民居,整治沿线民居外立面,引导村民养成良好习惯,牵手鄂旅投打造美丽乡村游景点。

石门村一天一个样,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南林桥镇副书记程双吉介绍:“十一”期间,1万多游客涌来,石门村开门迎客,首次吃上了旅游饭。(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孔帆升 徐世聪)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 彭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