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我在通山挺好的!90后甘肃回族拉面小伙马晓军的过年


每天的配标,除了阳光和空气,还有一碗有意义的兰州拉面。

---马晓军

云上通山报道(全媒体记者  方雷   特约通讯员  冷绪明)13岁为生计辍学当学徒,他的拉面,拉到了北京、山西、新疆、陕西、上海、河南、湖北等地,一路向南。质朴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坚定的信仰,谈话中不时略带羞涩的语气和表情,这是在90后甘肃回族拉面小伙马晓军身上所能找到的关键词。

索福瑞一项调查表明:地球上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群关注度最大的公约关键词是天气。这同样适用鄂南边陲的48万勤奋的通山人。年关岁末,本是冬日暖阳高照却冷风湿漉,丝丝细雨中平添了一份思念。这是一份属于全球华人的节日——春节。迁徙的大军只有一个目的——回家团圆。然而这一切对于马晓军夫妻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平常的季节,他们的节日是在几个月之后开斋节,那时,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大多回族同胞都放下手头的生计回家过节,缅怀先人,进寺诵经,走亲访友,载歌载舞。于是乎,马晓军夫妇顺理成章选择了在通山和汉族同胞一起尝试着过一个不一样的年。


这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店铺,坐落在凤池山下时代家园实验小学入口处,远远望去,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藏青色兰州拉面广告牌引人注目,全国各地冠以兰州拉面的招牌似乎是一个风格。5张小桌,20来个平米,腾出一个桌位用作拉面的案板和生炉煮面。“找钱呀”“支付了”“快点煮呀”,人群走了一拨又一拨,不管情非得已,马晓军还是感受到了春节期间通山人的快节奏。

一碗面   擀了二千多个日子

为了“老板”这个称号,本是鲜衣怒马、放荡无涯的少年,马晓军13岁就到兰州拉面馆拜师学艺。一位艺人说,人生有三次别离,和青春,和父母,和孩子,而马晓军的别离是从少年开始,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滋味。从和面、揉面、擀条、摔面,点点滴滴,丝丝碗碗、入目于心。13岁,力气太小了,他抹桌打杂了一年,14岁真刀真枪和粉做面了。一次,失败了,又来一次,又失败了。揉面是拉面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成年人的臂膀力量做支撑,而14岁的马晓军的嫩骨需要时间来锻造。一天下来,如果说酸痛可以忍受,但是饥饿是无法越过的一道坎。早晨一碗油水不多的素面得趁早吃,正是长身子的时期,不到10点肚子就咕咕响了,他只有熬着,身无半分,学徒无工资,想偷偷摸摸到附近的小店胡乱买点糖果也无资本。他知道,他的资本是独立完成一碗兰州拉面的加工。按常规,徒弟的加餐面只能自己做拉,不会拉就只有饿。他不怪师傅狠心,知道每位师傅的良苦用心。一次夜深人静,他独自一人溜出店外游荡在冷清的大街,倏然来个不辞而别,这个闪念只存几秒钟。回村里去咋了?破旧的房屋,读书虽说不要钱,但是家里连买盐的钱也没有了,出来学艺的车费还是东拉西借的。现实不由他选择,他的唯一选择就是熬,他想起到清真寺礼拜时阿訇诵读,他相信,主会赐予他力量。

一碗面  拉了十万八千里

“差不多是这个味了”,当师傅品尝了马晓军的拉面后说。三年,他就是为了等这句话。走出面馆,他仰望着蓝天,伸了一个懒腰,像一只飞翔的兀鹫,梦想展翅。16岁,拉面的人生就此开始,谁说这不是青春萌动呢?听说北京、上海的一碗素拌拉面卖到了15元,马晓军相信,他的手艺很快会带来不一样的人生。之后,新疆、陕西、山西、河南、湖北,一路向南,十多年辗转十多个省份,无法在当地立足的原因只有一个——不断上涨的店租。2016年,他最终选择了通山这座小城。憨厚的山里人接纳了这个千里之外的甘肃小伙,也接纳了一碗兰州拉面。交通的便利加快了食物的汇聚,通山人从一开始的单一油条、馒头、肉片汤到现在的早餐多样化,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关心下,靠着自己的拉面手艺,马晓军砌砖做屋,娶妻生子,不到27岁就是三个儿子的父亲了。

一碗面   念了二百句重复话

与热干面咸淡酸辣自己添加不同,兰州拉面的精华在汤,面筋的劲道只是它的特色而已。一碗标配的兰州拉面,应有“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行话“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就这这样一碗兰州拉面,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并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得到美誉“中华第一面”。

南方口味毕竟不同北方,马晓军妻子马枫英每天重复的一句话就是问:辣?微辣?不辣?每天200碗面,这话每天要问200句左右。马晓军相信,口味的多样化会给自己的小店经营带来挑战和机遇。一开始租了一个大门档,一年租金10万元。他相信,学校入口处是“黄金”的汇聚地。但是他不知道,再好的食物也有特定的消费人群,包括兰州拉面。一年盘算下来,除去租金和请工所剩无几。马晓军后悔了,后悔当初不如干爽利索的当一名拉面厨师,每月拿5000元不操心,但是又感到那样不太自由,白天不能睡觉,玩手机不能随心所欲,好像有人在盯梢着。

马晓军不甘于灰心丧气的退出通山,他相信,面食为早餐特点、居民生活区汇聚集中的通羊城一定会让他抓到商机,毕竟是闯荡过特大城市的,他压缩了店面,这样门租减了一大半,辞去了本地工,妻子也从千里之外的甘肃天水来帮忙了,毕竟,亏的人工是自家人,一时消受得起。针对通山人口味多样化的潮流,他又把小舅子拉到了通山负责后橱小炒,牛肉面、炸酱面、牛肉盖浇面、炒面片、刀削面、木耳炒面、酸辣土豆丝盖浇面等48个品种,开通了美团在线订餐业务。学校放假后冷清的店面又忙碌起来了。妻子马枫英的到来,意味着三个小孩子全靠甘肃年迈的父母了。这些孩子有一个固定称呼——留守儿童。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介绍,全国有600万儿童在没有父母陪伴下成长,这个数字相当于发达国家英国的总人口。

父母终将老去,孩子终将长大,他乡不是故乡,别离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小店的门租二月底眼看就要到期了,学区房的门租上涨已成大局。马晓军不知道,他的兰州拉面在通山还能拉多长、拉多久。

农历戊戌年大年夜,马晓军夫妇下完最后一碗拉面,发了一个朋友圈:一年了,别忘了你的贵人,他的回族同胞的善念告诉他,贵人就是给他带来成就感的通山人。己亥年大年初一,他关门游泰和园,那里梅花绽放,游人如织,他又发了一个朋友圈:猪年好运来,大财,小财,意外财,财源滚滚;亲情,爱情,朋友情,份份真情。只有小学四年级的他,相信善念、好诗词会带来好心情,好人生。大年初二开门营业,年味的氛围还在浓郁着通山城,客人不多,暖阳照射到小店的桌面上,马晓军一家索性关门爬上了凤池山玩自拍,几万人登上了这座省级森林公园。夫妻俩又偶遇了同样在通山拉面谋生的老乡,于是又玩了一个抖音发到朋友圈:幸福不是吃的好穿的好,而是没有病灾,钱,够用就好!

往日给他压抑感的高楼大厦就在他的眼皮底下,远处山峦起伏,让马晓军心旷神怡,往北方望处,那里就是他的家。岁月没有灰暗,青春不能贫乏,生命不可干枯,拉面是本,自有滋味,就是每日在忙这个,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为了西北的家,他需要在南方的通山有个谋生的家,一下觉得终日忙碌的不是在拉一碗成就感的兰州拉面,而是在拉一绺幸福清单,只要有空气和水,这个幸福清单只会越——拉——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