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堂,又名荣庆,字余卿,是通山县姚杨人。晚清时期,他在郑家坪东挂林畈建起了一个庄园,人们称之为“杨福堂庄园”,后来人们习惯用“杨福堂”之名代称“杨福堂庄园”。
杨福堂庄园处于空旷畈野之中,占地面积五亩多,四周砌有围墙,除若大的庄园大屋外,有宽大的禾场和四面宽阔的通道,禾场南边有约半亩面积的池塘,池塘堤岸有两排杨柳树。在庄园西端有亭屋和长廊,亭旁有口古井,井后的一排平房,那是三间碾房和两间马厩。
庄园中大屋坐北朝南,靠东侧是高大的正屋,西侧是侧屋。正屋横向是联七间,侧屋厅堂坐西朝东与正屋相连。整个大屋横向正面有四十五米,进深三十八米。正屋主大门很高大,内印式,巨大的门联像是姓氏宗祠的门联一样。门顶上是门额,再上是卷蓬式看板、看梁。大门的门扇板有零点一米厚,门墩零点八米高。进大门后就是前重大厅,宽四点五米,进深五点四米。前重后是横向的通道,通道有两米宽,前重左右两边各有三间内室,内室宽均为三点九米,进深与前重进深等同。前重往后是大天井,宽七点二米,进深八点五米。天井两边各有两间厢房,厢房之间有小天井。大天井两旁有通道进第二重大厅,即中厅。第二重厅堂非常高大,如同宗祠的大厅一样,宽十二米,进深约十米,顶高九米多。中间四根大柱,支撑着两排四椽、平梁、驼峰、蜀柱、平槫,及瓦面;中厅两边各三间内室。中厅后有屏风,从屏风两边进去是中厅的后厅,宽等同中厅,进深约三米。后厅后是横向通道,通道后是天井,两边各有两间厢房,厢房之间是小天井。天井后又是横向通道,东端通道有耳门出入。天井后是第三重后厅,宽五米多,进深八米余。厅两边各有三间内室。侧屋在正屋西侧,侧屋有两排,两排之间是两个天井,每排有两厅和四间内室。在侧屋北侧是灶房、厨房、储藏室等八间内室。整个大屋八个厅堂四十二间内室,大小天井九个。整个杨福堂大屋都为青砖所砌成,厅堂梁柱、面板都雕刻有各种人物、花草图案,十分精致考究。地面,大厅的地面都是糯米糊、石灰、沙子三合土抹面。内室地面为石灰、沙子混合抹面。据说建杨福堂大屋筹备砖瓦、木料、石料共花了五年时间,建筑共用三年时间才竣工。
杨福堂大屋高大豪华气派在一都、三都是首屈一指的,在全县也是著名显赫的古名居,为什么杨福堂先生能建造这样的大屋呢?
据传:杨福堂从小头脑灵活,做事精明。他十八岁就离开姚杨庄到通山县城经商,几年后就在大王殿(一小)至先农坛之间购置了三处房产店铺。开始是做麻茶生意,后又兼营日用品生意。晚清时期,他每年收购大量麻茶,到第二年端午起桃花水后,就用船只从富水河运到武汉去销售。日积月累,家中资金逐渐雄厚殷实,后来通山的麻茶生意主要是他经营了。
在生意场上他善于用人,精于盘算。据说他在考察伙计们人品时很有手腕。一般请来的伙计都要试用几个月,他有时在家中的堂屋或住室故意丢几块银元,如果哪个伙计看到后交给他,说明这个伙计不贪小利,可以利用,不诚实的就辞退。有个叫长盛的人在杨福堂家当管家,有一年长盛家中做屋,缺少几根梁柱,就悄悄把杨福堂的木料扛两根回家了。杨福堂知道后,就对长盛说:“听说你家做屋缺几根木料,何必在我家搬几根去,解决你家缺木料的问题。”说后就吩附人送几根木料到长盛家去了。长盛知晓了杨福堂知道他偷木料的事,两人都故意不说明,他知道杨福堂为人精明,此后很诚实为杨福堂办事了。在生意场上,对伙计的聘用也十分讲究,跟他经商的伙计十多人,每月要清算经营数额,对一直经营不佳者要辞退。生意上他十分讲究生财有道,如经营盐生意,他购买了大量的食盐,人家店铺每斤盐卖三文,他对一次购十斤者每斤只收二文,薄利多销。别家生意规模小,赚不多少钱,难过生活。而他规模大,销售量大,加之生意门路多,所以赚钱多。
三十多年多年过去,日积月累,资金逐渐雄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家庭富足殷实后也注重培养后代,其长子贻训,政法大学毕业,后任县丞;二子任训,法律大学毕业,任职法官;三子存训,医科大学毕业,任职医生。
建国前,杨福堂大屋曾一度为县初级中学校舍,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为建设小学(郑家坪)校舍。一九七一年,为郑家坪中学、环城高中校舍。一九七四年,环城高中将杨福堂大屋拆掉,砖木搬到郑家坪黄株园黄土包上建校舍。从此,一座通山非常著名地主豪宅就这样悄然消失了。(图: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张善格,男,1956年7月21日出生,系湖北省通山县通羊镇衢潭村人。大专文化,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县作家协会会员,县地方文化研究会会员,县李自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共通山县党史办特聘研究员,市志办专家库专家。喜爱研究书画、诗联、文学和历史,热爱旅游,曾在小学、中学、乡镇教育组工作,多年参与地方志编修工作和《李自成文化研究》编辑,少有作品问世。
主 编:阮 冰
编 辑:谭 茜
编 审:邓文义
阮 翀
监 制:方 雷
总监制:阮班新
出品人:阮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