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陈世强:延安,我来了


多少次梦见延安宝塔,多少次梦见枣园窑洞,多少次梦见南泥湾……延安宝塔到底有多高?延安中央大礼堂到底有多大?住窑洞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南泥湾到底有多美?还有,当年延安的生活到底有多苦?当年为什么有那么多青年奔向延安?要解答这么多疑问,我必须亲自来延安,探个究竟。

借着到延安干部学院学习的机会,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一踏上这片红色土地,我就在心里大声呼喊“延安,我来了!”

延安,我来了。我比中央红军晚来了84年,虽然坐了两趟飞机、一趟校车,跨越了一千多公里,有点繁琐。但与当年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过了14个省,行程两万五千里相比,真是方便了很多,很多。他们有飞机坐吗?有校车接送吗?没有,他们只有枪林弹雨、流血牺牲!学院食堂的饭菜不合我们南方人的口味,但想想当年红军连肚子也填不饱,想想毛泽东也是南方人,在延安生活了13年呐,吃饭的动力就上来了,胃口也就好了。

第一天虽然有点累,但我十分新鲜、好奇、兴奋,晚饭后我一人独自走完了枣园路,走了6里路。边走边问一些陌生人:为什么延安的山现在都长树了,不是说都是黄土高坡、不毛之地吗?枣园路这一片平地过去是不是良田?84年过去了,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延安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水马龙,欣欣向荣,真是沧海桑田!



延安,我来了。我是在入党34周年来的,今天班里还为我们几位5月份入党的新学员过政治生日。这个生日太好了,很特别、很有意义!我出生在鄂东南一个小山村,那也是一片红色土地,革命先烈在这里建立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彭德怀元帅率领红军在这里战斗过,罗荣桓元帅就是从这里走向井冈山的。我的祖辈也当过红军,我的爸爸参加过土改,加入了革命队伍,在乡镇工作直至退休。红色的土地、红色家庭给我带来了红色的养分。我从小就喜欢听老一辈讲述革命故事,至今都喜欢看革命战争题材的影视片,喜欢阅读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和文章。记得1985年5月我举手宣誓时,场面是多面庄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永不叛党”,12句话80个字,是我对党的承诺,是我永不改变的誓言。记得我把入党的喜讯告诉父亲,他高兴地说“你小子有出息,我有接班人了!”34年过去了,扪心自问,我党员做得怎样?合格吗?今天面对延安宝塔,重温入党誓词,让我刻骨铭心。



延安,我来了。我是来寻找伟人的足迹,寻找党的初心。我们从哪里来、将到那里去,为什么出发?我们相信谁、依靠谁,我是谁?习近平同志15岁时作为知青来到延安市梁家河当农民,中途还跑回北京修了半年的下水道,干过人生最苦最累的活,后成长为村支书,被乡亲们称之为“好后生”。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彭丽媛来看乡亲们,深情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青年的习近平在延安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牢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练就了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养成了带头苦干的务实作风,锤炼了勤学善思的好品格。这些学问来自于延安这片红土地,这里留下了一代伟人的足迹,浸染了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看到了爱国青年奔向延安的风尘仆仆,看到了大生产运动的火热场面,看到了保卫延安的铜墙铁壁,看到了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的英雄气概。陕北农民扭秧歌的身姿多么健美,黄河大合唱的声音多么雄壮,五战五捷的冲锋号多么嘹亮,中央大礼堂的掌声多么欢畅!毛泽东在油灯下写成的《纪念白求恩》 《为人民服务》 《愚公移山》 净化了共产党人的灵魂,延安精神激励着热血青年奔赴全国各地,枣园窑洞的灯光照亮了新中国!我找到了初心,也将学会掌握大学问,离校时我要带走坚强的党性、圣洁的灵魂。

延安,我来了。我是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通过20天的培训,我要掌握他的思想体系,领会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学出对党忠诚,学出坚定的信念,学出自觉自信,学出责任担当,学出能力水平,理论联系实际,我将学以致用,扎实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本文摘自省委办公厅《政策》,作者本县燕厦乡人)



作者简介:陈世强,通山县燕厦乡人,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朗读者简介


陈云仙,咸宁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通山县作家协会会员,热爱瑜伽、朗诵。“老天爱笨小孩”。



主    编:阮冰

编    辑:葛素文

编    审:阮翀

监    制:方雷

总监制:阮班新

出品人:阮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