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戏,百看不腻”这是通山传统民间工艺木雕中极富色彩的部分,被人们称为“木板上的刺绣”。
这些作品都出自一人之手,他叫成希,刚刚30出头的他从事木雕手艺已近20余年。根据成氏家谱记载,成家早从高祖父开始便以木雕为业。传到成希这一辈,已是第五代。
夜深了,成希还在为明天的雕刻做着准备,他选择的这块木料已干燥3年,是通山盛产的樟木,木质细腻、硬度适中、耐腐耐潮、樟香扑鼻。成希娴熟的描绘着图样,熟悉成希的人都知道,他对木雕工艺流程的要求极为严格,从设计取材开始,刷样、打轮廓线、分层次、分块面、粗坯雕、细坯雕、修光、刻线、打砂纸、油漆等各道工序,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闯王镇的宝石古民居群给成希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每到闲暇时,他便会走近这个充满着木雕、砖雕、石雕的雕刻世界,去寻觅祖辈雕刻的轨迹,临摹技法,汲取营养,学为己用,融会贯通。这个弥漫烟尘的古老绣楼,栏杆柱头上都雕刻着狮子滚绣球,榫卯结构的栏框都雕刻成精美的卷草龙纹,环环相扣连绵不绝,环绕天井。在它地映衬下,仰望天空,仿佛把你带入古老的时光隧道。
这种盛行于明末清初的“看橱”,既有实用性又有装饰性,之所以称之为“看橱”,是因为在高192 cm,宽104cm,深45.7cm的有限体积内,以不同的楼台亭阁布局,雕饰86组神话人物、戏剧故事和花鸟图案,做到繁而不乱,一目一景,景景相联,出神入化,让人目不暇接,原件现存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看橱”囊括了通山木雕的所有雕刻技法,代表着通山木雕的最高水平。成希和谢志兵(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想复制它。
在通山县非遗中心木雕传承基地里,成希通常一待就是一天,每天可以专注地投入到木雕创作中,他非常享受这种状态。他的工作台上摆满了雕刻刀具,刀柄油光发亮,刀锋锋芒毕露,一看到描好的图样,他就能凭直觉判断哪柄刀最适合。刻刀在木头上行云流水,木屑随势卷曲,花费几天的工夫,呆拙的木头在他的手下逐渐显露出流畅的线条、灵动的图案,焕发出新的魅力。
一刀一凿间尽显繁华,赋予木头以鲜活的灵魂,通山木雕记载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古老纯朴的民俗风情,在一代代木雕艺人的不懈坚守和传承下,它焕发着勃勃生机!也让以成希为代表的的新一辈传承人不断磨砺成长为继承了通山木雕精髓的能工巧匠。
来源:云上通山
(责任编辑 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