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袁丽明:心悦通讯路


我五岁那年,奶奶病了一场之后眼睛突然失明了,大哥刚进初中,二哥读小学三年级,昂贵的开支使家里原本穷困的日子更加艰难。父母咬咬牙,刚过完大年初三,就背着行囊坐上长途汽车去遥远的外省打工了。留下我们三兄妹,与两眼一抹黑的奶奶一起生活。

父母一出门就是一年,我们在家里一盼也是一年。我们和父母的联系全靠来来回回在村里出现的邮差。从镇到村,上山下岭单边行程12公里,自行车都无法骑,这么偏僻的地方,也确实难为了邮差师傅们。一封信,等收到的时候,已经是两个月后了;一件衣服,夏天寄的,等邮差送到时已经深秋了,只能苦恼地留到来年再穿。山高路远,交通不便,邮差每来一次,都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每次听到邮差粗糙的大嗓门,全村的孩子都会赛跑一般涌出来,把那个黝黑慈祥的大叔团团围住。即使没有我家的东西,奶奶也会从碗柜里哆哆嗦嗦地摸出白糖,泡一杯糖水让我给送去。来这一趟不容易,返回还有12公里山路呢。

由于沟通巨大的时差,加上父母每天只想埋头多干点活,所以我们的联络越来越少。信也不写了,包裹也不发了,我们三兄妹每次都是眼巴巴望着邮差给小伙伴家里送东西,眼眶里都要望出水来,心里除了失落还是失落。一直等到大年夜前两天父母回来了,大包小包肩挑背扛的,才带回我们所有的喜悦。

三年后,镇里的姑姑家中装了电话,她隔三岔五回来的时候,也能捎来一些父母的信息,顺便也跟父母转达一些家里的情况。有时候,我们还能在姑姑家跟父母说上两句。虽然沟通还是很遥远,似乎已经方便了很多。

毕业后,我去了千里之外的城市工作。父母也松了一口气,结束了漂泊的打工生涯,回家照看奶奶。



以前是我们眼巴巴盼父母的音讯,后来悄然换位,成了父母眼巴巴盼我们的回音。

2004年,村委会告诉大家说上面来人拉通了电话线,谁家愿意安装电话的就报名。父亲知信后一口气跑到村办公室里报了名。

电话接通那天,父亲乐滋滋地拨通我单位的号码,不凑巧,那时我下班刚离开。门卫师傅让他下午再打过来,父亲不情愿,央求门卫别挂,他一直等。整整两个小时,下午我刚跨进单位大门,门卫大叔赶紧探出头来喊住我:“电话电话,快来接。这个电话等你两个小时了,说有急事找你。”我心里吓得“咯噔”一跳,等我这么久,会是何等大事!结果,是父亲,他在电话那头用无比兴奋的语气告诉我,家里装电话了,就是这个号码。然后,咯嘣一下,电话挂断了。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耳边只剩下一连串“嘟嘟嘟”的盲音了。



2009年,两个哥哥给父母一人买了一部手机,随身带着,沟通越来越方便了。每次母亲的电话一响,父亲就满屋子满菜园到处去找母亲,一边找一边喊:“快来啊,你的‘牛铃’在响啊!”母亲气得嘴都鼓起来,说,你那才是牛铃呢,还成天挂在颈上,你这老牛!

去年我们回家过年的时候,把父母的老年机换成了智能机,教他们学会用微信。我们一家人建了微信群,每天茶余饭后,都在群里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晒图,原在各个城市的一家人,有了家庭群,似乎每天都在身边,热热闹闹的。

家里虽然已经告别了秸秆做饭的时代,煤气水电早已畅通。可是节约了一辈子的母亲,每天傍晚还是要去十米之外老房的柴火灶里烧一大锅开水,洗澡、洗碗、泡凉茶,母亲说,这样能节约不少煤气。

大哥一声不吭在网上商城里买了个热水器,第三天,货就到了,安装工人也跟着到了。母亲一边嗔怪大哥浪费钱,一边不停地发照片。手机屏幕里,被墙壁上崭新的热水器以及父母满脸欢笑的照片霸屏了,一整天都是父母断断续续传来的照片。

几十年风风雨雨,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往事悉数眼前,恍如一瞬间。由于电子技术的普及,父母与我们之间的千里之隔虽仍在,但越来越强大的通讯信号,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祖国日益繁盛,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袁丽明,女,湖北通山人,通山县作协副秘书长,供职于通山县文化馆。平平淡淡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写作,只因内心深处一股热爱。作品不多,但真情常伴。在读与写的世界里,遇到更好的自己。

朗读者:宋亚琼,女,通山县人民医院,爱好摄影、朗读、寻访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