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问闯王
异首他乡究可哀,
功成自败问由来。
骄兵纵意摧心志,
腐政加鞭向墓台。
生死何方姑不论,
存亡有道应忧怀。
英雄气短通山路,
匹马长嘶过界牌。
七律·叹闯王
寂寞荒丘叹闯王,
穷通变故费思量。
忧民似有安良策,
举义诚为顺理章。
转手清庭三百载,
隆身圣殿一天亡。
长留耻恨悬皇榜,
攻守江山作典藏。
水调歌头·祭闯王
落印牛迹岭,枕首寄高湖。苍松翠柏如幡,石砌垒王骷。坡上雕弓掠影,馆内干戈明灭,窗月对荣枯。成败任评鉴,功过渐荒芜。
青山在,烟尘没,恨无休。壮怀半国,兴勃亡忽考京都。忍看江山易手,奈何民心走背,覆水竞难收。但幸千帆过,侧畔有沉舟。
七律·叹刘宗敏
锻骨锤筋万里麒,
攻城略地纵狂蹄。
杀妻护李擒敌寇,
夺妾逼吴倒叛旗。
助饷追赃施暴政,
洗心退败走津迷。
红旗落地将军过?
功罪难评一布衣。
注:1、助饷,进京后,刘受命对明朝高官追赃以补军饷,但在执行中操之过当,滥施刑罚,加速了大顺政权的瓦解变局。2 、洗心,即永昌二年四月二十六日与清军在九江洗心桥的战役。
七律·叹牛金星
先生本应成良相,
孔孟孙吴论短长。
三策归心谋善政,
襄阳攻略解书囊。
横刀异己因私祸,
纵欲馋朋引外狼。
但幸武英成废典,
难言后事更荒唐。
注:1、馋朋,宋献策曾卜告李自成“十八孩儿主神器”。牛忌李岩才恐后居其上,故卖友求荣,阴对李自成说:“十八之籖得非岩乎?”自成默认。牛计杀之。从此君臣离心,将相失和,终成败局。2、武英,即武英殿。进京后牛受命更定六府,甑选降官,并代为效天,为李在武英殿举行登极大典。但仅一天时间就退走京城。史称废典。
七律·惜李岩
弃土抛财向闯王,
安民伐罪负红娘。
尊贤荐士人才聚,
布道收心策始长。
忍看屠城声色乱,
愁穿变局胆肝凉。
可怜错姓十八子,
毁了江山断了肠。
注:错姓,岩与自成同为李姓,被牛以十八子之籖借刀杀之。
七律·赞李过
大顺军门堪一虎,
英年勇略冠中州。
常为断后身先死,
屡作前锋辟险途。
占领皇城夺首胜,
重威士气过湘湖。
忧心不解南宁困,
怒向阎公取猎罘。
注:罘,音扶fu.即神话中的降魔之网。
七律·赞李来亨
孤军猛将李来亨,
力举殘阳自请缨。
退走湘西收旧部,
躬耕鄂北练新营。
宁折不辱先王帜,
赴死豪添大顺情。
弹尽谋穷犹困兽,
焚身毁寨化苍鹰。
注:亨困守茅麓山弹尽粮绝,举火焚寨,同妻自杀以殉大顺。
七律·赞刘体纯
笃信忠君品自纯,
宽民厚德总怀仁。
初衷不改来时路,
百战难销壮士魂。
湖北结盟重聚义,
巴东狩猎暂棲身。
重围欲断英雄气,
绞首弓弦入射门。
注:射门,在清军劲旅重围,大势已去,八千多兵将均降面前,刘体纯毅然勒死儿女,杀死妻妾,以弓弦绞首自尽,其悲甚壮。势如足球射门威震敌胆。
七律·赞高夫人
投身助义正危时,
荣辱悲欢未可知。
分突南源初举案,
合营北楚再添姿。
联明剿寇穷途策,
割据图存卧胆迟。
不负君王随赴死,
红颜倾国压西施。
七律·赞郝摇旗
横刀跃马震清庭,
响箭穿云啸后明。
大顺春风时得意,
孤军血雨竞驰名。
富池弑将终身憾,
末路传捷四座惊。
耿骨忠肝人自畏,
巫山亮节史垂青。
诗余补白:
一、说诗祭实在有点附庸风雅且有伤风雅之嫌。附庸是诗词素养不足又欲借风雅装点门面。有伤是作品赋法居多,铺陈其事,直抒胸臆。少了比兴也就少了诗的意韵,词的格调。为了保持原意,有的地方甚至忽略了平仄,对偶和意境的基本要求。主要目的是欲以最简洁的语言,最直观的语境将大顺将帅的英雄形象和悲壮命运,借诗词短小,凝炼,上口的文学形式,便于读者记忆传颂。故只能蒙不知者而不可欺诗人词者也。
二、以李自成为代表的明末农民起义运动,从李自成1629年投奔义军到1645年不幸遇难通山的17 年中,起起落落,聚聚散散,轰轰烈烈,生生死死,推翻了一个腐朽的封建王朝,坐了42天的金銮宝殿,做了一天的春秋大梦。真个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其行也壮,其情也哀。成为中国帝王史上最具典型意义的悲壮史诗。然而,功过任评鉴,成败亦风流,在声势浩大的义军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诗所赞。但也有一些高级将领,在殘酷的战中和败后丧失人格变节事敌,如地位仅次于李自成的军中副爷田见秀,被视为李氏政权继承人的少帅义子李双喜(张鼐)等,因此,无论其此前立过多少战功,有过多大贡献,都无法成为被传颂的英雄。
三、“李自成文化研究”是一个沉重而又博大的课题,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历史甚至哲学等既有共性又具个性领域和内容。无论于革命党还是执政党,无论于治国理政还是民族复兴,无论于钩沉历史还是服务现实,都有广泛的联系和深刻的意义。而且,血淋淋的教训常常比沉甸甸的经验更易于被人们和社会警醒而铭记。既然李自成把自己悲壮的历史归宿命定的选在了通山,相信通山的载道文人们通过对李自成的研究,也一定能找出其兴勃亡忽的某些历史性规律。值得一提的是程鸿老师的几首咏史诗联,对于我们在研究中如何辩证的认识那段历史和历史中的一些人物有着诗意的哲理启示。(孔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