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天津宁河:保卫“京津绿肺” 共享生态效益 ——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的经验与思考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打破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的传统思维,深刻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内涵逻辑,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践遵循。

天津市宁河区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保持绿色定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一以贯之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战略工程。自2017年以来,宁河区政府坚持绿色导向和生态底线,重点推进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狠抓污染防治,从战略与系统高度呵护绿水青山,打造“湿地水乡”生态环境,走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严守生态底线,加快筑牢生态绿色屏障,实施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打牢责任链条,增进绿色福祉,提高群众的绿色满意度和获得感,实现了长效化、系统化的绿色治理之路;推进绿色产业转型,从和谐与共生角度呵护绿水青山,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推进绿色农旅产业发展,推进了智能转型与集约发展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以保护和修复七里海湿地保护区为核心,推进宁河区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系统地总结天津市宁河区以保卫“京津绿肺”为核心,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经验做法,有利于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有益借鉴与现实启示,从而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一、保卫“京津绿肺”:湿地保护修复的宁河样板

宁河区是天津的东大门,临海而生,因水而名,依水而兴。雍正九年(1731年)析宝坻置县,据《河北省县名考原》称,“蓟运河纵贯县境,时多水患,故县以宁河名。”境内河湖水系纵横交错,拥有5条一级河道、12条二级河道,素有“北国江南”之称。宁河区地处京津冀城市群几何中心,面向广阔的华北、东北平原。区域总面积1296平方公里,下辖14个镇、270个行政村、33个居委会,总人口42万,主城区设在芦台镇,芦台镇距天津市区80公里,距北京210公里,距唐山45公里,距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40公里。

宁河区地貌属海积、冲积平原区,地势北高南低,县域地处九河下梢,地势低平开阔。宁河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风带,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气温较高,雨水集中,秋季天高气爽,冬季较为干燥寒冷。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4m/s。全年平均气温11.2℃,平均湿度66%,最低气温平均-5.8℃,出现在一月份,最高气温平均25.7℃出现在7月份,最大冻土深度0.57米。年平均降水量642mm,降水量70%集中在6、7、8三个月。全年无霜期240天。宁河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粮食、蔬菜以及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其中银鱼、紫蟹、芦苇被称为宁河“三宝”。境内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县内有文物古迹100多处,主要景点有天尊阁、于方舟烈士故居、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等。

宁河区是国家批准的沿海开放县之一,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冶金、食品、化工、机械加工制造是宁河区的四大主导行业。2018年,宁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5.1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558元。如今,宁河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已成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价值洼地”,天津未来科技城坐落于此,是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

七里海湿地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著名三大古海岸湿地之一。素有“京津绿肺”、“天然氧吧”之称,是天津市“南北”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节点。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33平方公里,核心区全部由苇海和水域组成。区域内,河道纵横,沟汊交织,沼泽遍地,洼地广布,苇草丛生,草木竞秀,百鸟云集,鱼美蟹肥。其最大特点是野草、野花、野鸟、野鱼、野景。大面积天然湿地制造出大量新鲜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是中心城区的30至60倍,成为“京津绿肺”。夏末秋初,七里海湿地绿色环抱,水天一色,芦苇轻舞,宛如一块镶嵌在天津宁河原野上的绿色宝玉,静谧而秀美。但由于历史原因,多年前,七里海湿地处于分割经营状态,到处都是农家乐和垂钓园,过度开发经营严重破坏了七里海湿地生态。因无序开发、保护乏力,七里海湿地曾遭遇严重的生态破坏。

对此,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领导多次深入宁河区七里海湿地调研生态保护修复情况,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更高的工作标准,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落实管护举措,扎实推进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扎扎实实做好遏制退化、巩固成果、恢复生态的工作,精心呵护好‘京津绿肺’”。宁河区根据《天津市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2017-2025年)》及《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要求,从2017年开始加快实施历史遗留问题清理、土地流转、生态移民、引水调蓄、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生物链恢复等“十大工程”。截至目前,已按期完成了230处违规建设的整改任务,结束了长达30多年“村自为战、割据管理”的局面,核心区生态修复系列工程成效明显,缓冲区内造甲镇大王台村、北淮淀镇乐善庄、七里海镇齐家埠村、潘庄镇西塘坨村和东塘坨村等5个村庄约2.5万人口,2020年底将启动生态移民搬迁。

宁河区本着高点站位、积极推进的原则,坚守“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主动作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采取最有力的措施,坚决打好打赢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使七里海生态环境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有了质的飞跃和大的提升。经过大力修复,如今的七里海湿地水草丰茂,鱼蟹肥美,百鸟云集,每年2月和11月,是七里海的鸟类最密集的时候,除苍鹭、白鹭、白琵鹭、野鸭等常见鸟类外,还有东方白鹳、天鹅、鸿雁等诸多稀有珍禽。过去多年不见的震旦鸦雀、文须雀、中华攀雀等珍稀鸟类也重返湿地。目前,七里海鸟类品种已由十年前的182种,增加到258种,每年停留的数量也由20—30万只,增加到近50万只,而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

《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明确了将七里海湿地打造成全国湿地生态修复样板、国际知名鸟类栖息地与国际古海岸湿地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目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好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的后半篇文章,守护好湿地原生态环境,使七里海湿地变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鸟更多、环境更美,成为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二、宁河区保卫“京津绿肺”的典型举措

宁河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保护优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绿色发展和坚持创新驱动四个原则,坚持走生态促发展、发展保生态、生态利民生之路,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等工作有机融合起来。宁河区为保卫“京津绿肺”,实施了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绿色生态屏障工程、培育绿色农旅产业等典型举措,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坚持生态优先,实施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过去过年间,由于长期由承包大户生产经营,七里海湿地核心区被人为分割成若干块,多数承包户从事渔业生产,大量投放饵料,对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有些承包户为了扩大养殖水面,私自毁苇问题也时有发生。此外在核心区内外还兴建了大量旅游设施和宾馆、饭店、农家院等,常年开展旅游业务,大量游人进入核心区。所有这些,都对七里海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

对此,宁河区委、区政府坚决践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坚决贯彻“两山”理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保护湿地资源及生态功能为目标,以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坚持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按照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的要求开展规划、建设、管理、保护工作,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坚持以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的生态功能定位,坚持保护优先、永续利用和自然修复为主,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确保现有的保护区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全面构建并完善湿地保护和管理体系,落实保护责任,妥善解决保护区建设与群众生活改善的关系,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切实抓好湿地生态恢复与修复、移民搬迁、土地流转、引水补水、护林保湿、污染和环境整治、资源合理利用、宣教培训等重点任务,扎实做好湿地类型保护区遏制退化、巩固成果、恢复生态工作,促进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精心呵护好“京津绿肺”,全面构建“南北生态”安全格局,打造七里海湿地建设升级版。区委、区政府依托七里海湿地这块天然美玉,以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以打造湿地水乡为基础,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契机,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从2017年起,宁河区对核心区、缓冲区土地以及全部苇田水面实行统一流转,从而结束了长达近40年“村自为战、割据管理”的局面,为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统一管理创造了条件。

案例1:践行“两山”理念,呵护绿水青山

秋高气爽,蓝天白云。放眼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绵延无际的苇淀,满目葱绿;纵横交错的水塘,清波荡漾。飞舞的白天鹅、丹顶鹤,诉说着远方世界的精彩;深埋于泥土中的牡蛎,默默回忆着沧海桑田的变迁……

七里海位于宁河区境内,是天津市“南北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湿地核心区44.85平方公里,连片苇海6万亩、水域面积3.5万亩。

“为了还七里海湿地一个原生态面貌,我们前期拆除了核心区230处违建,迁出了856座坟茔,完成了6.8万亩土地流转和34条通往核心区道路的拆除封堵等工作。现在,我们又组建了90人的全天候巡防巡护队伍,每天加强巡查巡护,确保完成苇海修复、鸟类保护、湿地生物链修复与构建等项目。”正在七里海核心区带队巡查巡护的七里海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力介绍。

宁河区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民心账,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确定“双城双带、湿地生态”的总体战略到打造大水大绿大美生态格局,始终将保护好“绿水青山”作为头等大事。“如今的七里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水、苇、鸟和谐共生,浑然天成。153种野生植物、258种鸟类和30种鱼类,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原生态画面。”七里海保护区顾问于增会说。据悉,目前,潘庄、北淮淀两个生态移民工程稳步推进,预计到2020年湿地核心区、缓冲区将全部变成无人干扰的生态乐园。

在顶层设计方面,按照天津市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体系要求,宁河区相继编制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美丽宁河建设纲要》,制定完善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导则》等专项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在制度保障上,制定出台了《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环境整治攻坚战的实施方案》等制度规定70多项,并严格落实生态保护责任制,建立了环境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披露及生态环境失信联合惩戒机制,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倒逼各级党员干部始终把生态保护工作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为了保护与修复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宁河区政府实施了水源调蓄、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生物链恢复、历史遗留清理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土地流转规划、引水调蓄规划、苇海修复规划、鸟类保护规划、湿地生物链修复与构建规划、巡护防护及科普教育规划、缓冲区生态修复规划、实验区人工湿地建设规划等十大重点规划项目,从表2-1十大重点规划项目的投入情况可见,政府对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政策及资金投入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足见政府对七里海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一系列保护修复项目实施后,就生态效益而言,使得湿地生态环境和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湿地生态功能有效恢复,“京津绿肺”功能得到明显提升,负氧离子每立方米由2500个增加到3000个,生物多样性呈现良好态势,水质也由劣5(V)类提升至近4(IV)类,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就经济效益而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依托七里海湿地资源,结合湿地水乡的打造和生态旅游的适度开展以及高科技农业的推广实施,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高质量路子。这些举措必将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推动七里海周边镇乡村振兴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与湿地保护有机融合,借势发展宁河区经济,带动宁河百姓向小康致富的方向蓬勃发展,增加人民福祉。

(二)坚持生态底线,实施绿色生态屏障工程

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做出加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建设绿色森林屏障的战略决策,宁河区政府作出了《天津市宁河区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2018-2035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工程,是天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行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作品,探索出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宁河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是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区“天”字形生态空间骨架结构的北部门户,宁河区紧紧围绕永定新河林水生态片区定位,通过造林绿化、水系连通、道路建设等,恢复“大水、大绿、成林、成片”的景观特色。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共分三期实施,总面积1804.60万m2(含生态屏障衔接段39.4万m2),总投资额约10.13亿元。一期工程范围为永定新河北岸由七里海大道向东约7公里处;西起七里海大道,东至距七里海大道约7公里处;北至未来科技城规划最南端规划路,南至永定新河北岸河坡。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厂区硬化拆除、移除现状死树、绿化种植、道路铺装、园林景观建设及泵站提升等,总面积167.90万m2,2019年实施。二期工程范围为永定新河北岸由未来科技城中央绿廊与永定新河交汇处向东至长深高速;西起未来科技城中央绿廊与永定新河交汇处;东至长深高速;北至未来科技城规划最南端规划路,南至永定新河北岸河坡。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绿化种植、道路铺装、园林景观建设及泵站提升等,总面积297.3万m2,2020年实施;三期范围为永定新河南岸西起七里海大道;南至金钟河与永定新河交汇处;北至永定新河南岸河坡,南抵东丽区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绿化种植、道路铺装、园林景观建设及泵站提升等,总面积1339.4万m2,2021年实施。

宁河区政府坚持生态底线,采取“留白 留朴 留绿”的原则,实施绿色生态屏障工程。从图2-1与图2-2的鲜明对比中可以发现,宁河区在新的绿色发展战略下,重视土地的合理利用,坚持打造绿色空间,规划空间结构为“一廊两带两片区”,“一廊”是与上位规划对应的古海岸湿地廊道,“两带”为区段内沿永定新河和金钟河布局的生态带,“两片区”为三级管控区内的海航建设片区以及位于永久生态保护区内的金钟河湿地片区。通过植树造林,保护堤岸,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条件,打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自然景观,丰富林水生态效果,提升周边生态环境,突出大林、大绿、大写意的生态品质。适量建设亲水平台、木栈道、游览路等配套服务设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加快绿色发展,大力培育绿色农旅产业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关键的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必须是在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的发展,要加快形成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其实现途径,其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优化存量,其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增量。同时,要注意将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引入物质生产全过程以及产品生命的全周期,融入产品设计和原材料选择,产品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为此,宁河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绿色转型,促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和谐共生、互促双赢。一方面,全力推进集约发展。通过大力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新机遇,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农旅产业。另一方面,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特别是借助七里海周边33个村庄的市级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全力打造“湿地水乡”,并围绕七里海湿地、蓟运河两条生态带,规划建设了一批特色小镇,推出了一批田园综合体,培育了一批中高档民宿,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项目,着力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让绿水青山的生态效应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

案例2 :北淮淀示范镇:定位生态、健康、文旅综合科技服务小镇

天津未来科技城为国家科创发展战略下启动的四大科技城之一,规划区包括六个组团,北淮淀组团为其中之一。北淮淀组团规划占地总面积897公顷,共分为四个单元。其中,北淮淀示范镇项目规划占地总面积625公顷。

“目前,南部安置区项目正在施工,一期规划14个住宅小区、219栋精装小高层进行主体工程建设,2020年底乐善、大王台、齐家埠的生态移民户即可拎包入住。”天津宁投小城镇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强介绍。据了解,南部安置区的建设对照国内高端绿色品质标准进行,规划容积率仅为1.2、绿地率40%以上,旨在打造绿色、生态高品质的舒适生活区。

北淮淀示范镇项目依托未来科技城,功能定位为生态、健康、文旅综合科技服务小镇,总体规划布局为“一心一廊两区六组团”,即公共服务中心、中央生态共享绿廊、西部新型产业区和东部城市生活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活配套区设有中小学、都市风情商业街、国际幼儿园、青年活力娱乐区和老年活动中心;在公共服务区设有儿童教育成长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社区诊所和便民服务项目,将成为蓝绿交织的产城融合社区。北淮淀示范镇项目预计开发总投资为324.2亿元,产业及企业发展成熟后,预计每年可实现总产值50亿元—60亿元。

三、宁河区保卫“京津绿肺”的经验启示

宁河区在保卫“京津绿肺”的生动实践中,注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补齐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短板,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方面贡献了宁河智慧,提供了宁河方案。尤其是在修复七里海湿地的有效实践中,不懈探索和创新发展理念、定位选择、战略措施等,形成了丰富的有益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坚持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全体人民的参与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失去群众基础,就会脱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奋斗目标而迷失方向。宁河区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能够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和工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动摇。

为呵护绿水青山,宁河区在对七里海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一,坚持科学化管护生态环境。每项工作都明确责任人、拧紧责任链,全区所有水体全部“挂长”管理,河长制管理使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其二,充分发挥河长制管理作用,实现网格化管理。加大对河道生态修复,以“全面排查、发现一处、清除一处”为目标,对河道内渔船、地笼和拦网等非法捕鱼设施开展全覆盖、地毯式清网行动,维护好水安全,保护好水环境。不但治水“挂长”管理,而且大气污染防治全部纳入“网格”管控。其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方面,通过实施巡护防护、引水调蓄、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全力打造大水大绿大美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群众的绿色满意度和获得感,使区域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增进人民的绿色福祉。另一方面,落实土地流转、生态移民等生态补偿机制。以提高流转费的形式,对涵养湿地的农民给予生态补偿,从百姓切身利益出发,坚持“不让百姓吃亏、不怕百姓占便宜”的基本理念,最大限度的满足百姓的切实需求。其中流转核心区土地,流转费均高于农民承包收入,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补偿。老百姓从过去的“盼温饱”到今天的“盼环保”,从过去的“求生存”到今天的“求生态”,百姓们从参与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管理中获益,真正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意义。

(二)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拓宽绿色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宁河区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正确把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战略与系统高度呵护绿水青山,严守生态底线,推进绿色产业转型,从和谐与共生角度呵护绿水青山,推进了智能转型与集约发展的绿色产业发展,通过深入实施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筑牢生态绿色屏障,打造“湿地水乡”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农旅产业等,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是宁河区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和关键纽结,换句话说,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必须是“绿色”的,必须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和基础的,失去这个前提和基础,发展将不可持续。宁河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严格限制管控区内开发活动,表面上看挤占了可用于开发建设的空间,实则将提升发展内涵,对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生态环境支撑,带动的将是绿色产业发展、绿色财富聚集以及绿色生态体验的提升。改善生态质量、拓展绿色空间,拓展的是高质量发展空间,它的战略意义是非常深远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协调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做到统筹兼顾,找准它们之间的平衡点和着力点。经过三年规划建设,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一片山水林田湖草交相辉映的生态“绿谷”雏形初现、效果初显。天津宁河区抓紧抓实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紧密结合生态湿地修复保护、海岸线生态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新路上迈出稳健步伐,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新农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宁河区全方位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五年规划,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和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宁河区积极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严格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坚持社会化服务常态管护和镇村集中整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环境常抓、常管、常治。持续用力整治城乡环境,全力实施农村环境连方成片整治,坚持种大树、植大绿、“见缝插绿”,以村街里巷、主干道路、坑塘沟渠为重点,联合市、区林业等部门,着力做好规划和植树等工,完成了10个美丽乡村创建任务;区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初步建成。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完成改燃7.8万户、实施改电1.2万户,高标准建成“四好农村路”47条、95公里,开通优化公交线路21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56户。同时,宁河区全方位实施“垃圾不落地”举措,村村成立保洁队伍、建立保洁机制,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倡导“门前三包”,努力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共治共建共享工作格局。目前,正在加快构建垃圾管理闭环,已实现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建筑垃圾有效处置、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宁河区着力补齐环境欠账和短板,实施长效整治行动,相继启动实施农村环境连方成片整治、污水处理设施、厕所革命、煤改燃和煤改电“双替代”全覆盖工程,同步用好国家储备林等政策,强力推进农村“四旁”绿化等工作,见缝插绿、能绿尽绿。2017年以来,累计新增造林面积8.5万亩,林木绿化率达22.9%,是天津最“绿”地区之一。

宁河区通过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生态移民,不断完善制度保障,建设湿地水乡,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提升,始终以生态宜居为建设目标,致力于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美丽村庄标杆,建设一个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新乡村。

(四)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体制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有效实施的制度前提和保障。只有构建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既定目标。为此,宁河区不断创新、健全体制机制,构建了行之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针对生态保护管理权责不清、部门协调复杂问题,宁河区打破行政界限,构建了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的制度体系。第一,建立了明确的责任分工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属地责任,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在现有七里海保护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整合组建七里海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明确管理权责,统筹保护修复,实现条块管理结合,最大限度解决好管理界限不清、责任不明问题。成立七里海湿地管理咨询委员会,由七里海管理委员会牵头,区水务局、区林业局、区诚惠农服务中心、区旅游局、区财政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各有关乡镇,以及相关科研院所、环保公益组织、当地社区等组织共同参与组建,为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提供顾问支持。第二,建立全民参与机制,构建社会共治绿色行动体系。宁河区引导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树立保护湿地的生态理念,有计划地吸纳村社干部和湿地爱好者开展湿地保护、巡护工作,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同时积极主动地引导社区逐步进行生产生活方式优化,建立良好的湿地保护社区共管关系,积极推动并建立湿地社区共管共建示范点,带动其他社区湿地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优先安排原住居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对七里海湿地进行日常巡护。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充分发挥群众管护作用。第三,完善动态监测网络体系。综合运用地面调查、遥感监测、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形成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七里海湿地监测工作应在继续坚持每年组织一次监测,五年开展一次综合调查的同时,加强基础数据的整理、分析和评价工作。通过科学评价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变化情况和趋势,确定重点监测区域,并在下一次监测中有针对性地增加监测指标或提高监测要求。

四、宁河区“保卫京津绿肺”的努力方向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绿色发展,从根本上就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二者双赢局面。宁河区针对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结构不协调、过剩产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创新驱动力不足、生态产业开发不足,品牌效应缺乏等众多现实问题,面向未来,宁河区在统筹生态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面对宁河区经济结构不协调、过剩产能、城乡二元化矛盾等问题,宁河区应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致力于打造以农业为基础、以服务业为龙头、以新型工业为骨干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搭建完整的一、二、三产业链条。首先,打造高标准现代农业。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启动实施农业重点项目,建成智慧农业平台、农产品展示中心,建设电商平台、销售平台等。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继续推广稻蟹混养生态养殖模式、林下经济、设施农业等,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任务,最大限度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综合效益,提升产品附加值,真正实现亩增产、户增收、地增值的经济效益。大力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和品牌强农战略,发挥百利种苗、换新渔场、天祥水产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七里海河蟹、天河种猪等区域品牌走向全国,创建知名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业大区向一流农业强区转变。其次,宁河区要加力推动工业产业升级,加快新动能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在提高发展质量上实现新突破。宁河区要紧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实施中央公园、城市展馆等工程,加快天津未来科技城拓展区建设,编制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控规,适时启动大北特色镇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最后,宁河区要强化服务业升级,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注重发展数字经济,壮大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业态,加快实施华谊物联网创业中心项目,建设经济开发区电商园、电商物流园等。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元化升级,并围绕七里海湿地、蓟运河两条生态带,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项目,推出田园综合体,推进一批特色旅游项目,着力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让绿水青山的生态效应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全面带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二)培育特色生态产业,打造品牌影响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绿水青山”不会自动转化为“金山银山”,在立足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必须要综合考量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等因素来经营生态,发展绿色产业,借助错位发展、融合发展等,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推动生态环境优势向生态经济优势的长效转化。良好生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以生态优先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培育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这对高质量发展而言是一种持久推动力。

面对当前宁河区出现的生态产业发展结构单一,开发能力和承载能力不够,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率不高,农旅产品品牌缺乏知名度等众多问题,宁河区要以以下几个方面为着力点。其一,大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以现代都市型农业为发展方向,大力培育绿色支柱产业,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其二,打造高端服务业。加快特色小镇、人居环境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结合乡村实际特点,进行精细化打造,创新模式,全方位总体规划各项建设内容,做出规模、做出特色、做出效益。其三,在现有工业企业完成提升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转型升级和更新换代,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本土名优品牌和产品,进一步打造品牌影响力。

(三)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宁河区要始终将政府工作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坚持“党领导一切”的原则,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努力加强和改善政府自身建设。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守初心、担使命。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强化宁河区政府领导班子、各部门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全力打造思想过硬、能力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为政府工作夯实组织保障。二是加强政府系统作风建设。强化广大党员干部有作为、敢担当的意识和能力,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坚持不懈地改“四风”、转作风,保持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效能进一步增强。三是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严格遵守廉政准则,强化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确保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认真落实“三重一大”等制度,坚持依法行政,确保政务、村务公开透明、规范高效运行,树立政府系统清廉务实的良好形象。

(四)加大环保科普宣传力度,以法治思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宁河区应当依托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积极搭建湿地保护科普教育平台,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及环保知识,让群众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切实形成常态化管护综合机制。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解决。宁河区应当进一步强化地方法治建设,提高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措施。要强化地方生态法治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宁河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协调性和长效性。

五、结语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

七里海湿地孕育了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转站以及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繁殖地,面积巨大,位置重要。七里海湿地素有“京津绿肺”之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作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工作,保卫“京津绿肺”,对维持天津生态平衡,促进首都生态环境养护,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七里海湿地的生态价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严格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更高的工作标准,加大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力度,保卫好“京津绿肺”,为子孙后代守护好永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调研项组成员:盛林,李煜,孙艳美,信欣,辛艺萱,梁志勇,何晓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