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上第一面织物五星红旗,“湖北制造”!

亮出国旗,起飞回家!

12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自拍传回的图片,静谧的月球上,鲜艳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此次国旗展开是我国在月球表面首次实现国旗的“独立展示”。据悉,这面国旗由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教授团队持续八年攻关完成。

自主研发月球上第一面国旗

经过约19小时月面工作,嫦娥五号着陆器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12月3日23时10分,上升器带着月球“土特产”顺利升空,踏上返航之旅,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在完成采样任务上升起飞前,着陆器外侧的一个装置自动弹开,惊艳地展示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这面国旗尺寸为20厘米×30厘米,约等同于一张A4纸大小,重量不足12克。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及玉兔月球车上的国旗采用喷涂方式不同,嫦娥五号国旗则是月球上第一面独立展示的织物国旗。在月球极端恶劣自然环境中,为了保持五星红旗的鲜艳本色,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教授团队默默耕耘了八年。

武汉纺织大学研制的嫦娥五号“织物版”五星红旗飞向太空前留影

“高真空,正负150℃温差,紫外线强烈,环境极端不稳定,市面上没有一款布料能同时满足以上要求。”徐卫林介绍,团队为月面展示国旗“高级订制”,在面料的研发上,采用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研制了一种含有蚕丝的高品质纤维材料。

“第一次在北京接受太空环境模拟实验时,国旗出现了红黄串色问题。”团队成员曹根阳介绍,他们又利用徐卫林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的“优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超细粉体化及其高附加值的再利用技术”,制备了微纳米蚕丝粉体,从本质上解决了极端条件下红黄串色的问题,实现了最核心的技术难点突破。同时,又经过一年多的攻关,团队利用小分子调控技术为蚕丝粉体、芳纶等材料穿上了一层保护衣,在保护国旗颜色的基础上,解决了耐高剂量紫外线辐射的技术难题。

徐卫林教授和团队成员王运利、曹根阳、盛丹、潘恒研讨国旗研制技术问题(视界网彭阳慈航摄)

现在,嫦娥五号上升器已经点火起飞返回地球,着陆器和国旗将永远留在月球上。看到亲手研制的五星红旗在月球上惊艳亮相,徐卫林高兴地说:“我们还将致力于将月表展示国旗研发中取得的关键技术民用化,让航天技术普惠万家。”

据悉,嫦娥五号月表国旗展示系统由中国航天三江集团联合武汉纺织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安徽华茂集团一同参与了研制及生产。国旗研制期间,还得到了探月工程三期总工程师胡浩,及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等单位领导专家的指导。

鄂企参与研制月球国旗展示系统

12月3日23时10分,嫦娥五号着陆上升组合体在月表工作期间,实现了月表国旗展开。记者了解到,航天三江红峰公司承担展开机构件的加工。

国旗能够实现独立展示,主要依靠月表国旗展示系统辅助。该系统由月表国旗、压紧释放装置、展开机构三部分组成,长约半米。

国旗展示系统的主管工艺师黄敏介绍,国旗“旗杆”顶端有一个空心球,作用是固定旗杆,让外形更美观。为了降低飞船载荷,其重量必须小到极致。

团队开展技术研讨

黄敏说,公司从未加工过此类空心球,只能“想破脑袋”去做,灵感来源于家里孩子的一个玩具扭蛋。扭蛋外表浑然一体,完全看不出是两个部件。

“制作两个半球,加工螺纹,就能组合为完整球体,球壁极薄,加工螺纹相当于在头发丝上做微雕,既要结实又不能有丝毫裂纹。”黄敏说,要做到两个半球彻底密闭、“天衣无缝”,并不容易。

经过大量精细计算,黄敏得出可靠的螺距和螺纹环数。她和车工廖光恒最终加工成功,零件顺利通过多项试验考验,获得认可。此项工艺后来获得发明专利。

黄敏说,整套系统中,国旗被收纳在“旗杆”里,固定在基座上,在登上月球前处于密封状态。在火箭发射升空过程中,系统在此期间要经受高温高热考验。

“要确保基座‘零变形’、旗面无污染,密封圈至关重要。”黄敏说,她和设计师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反复试验,成功解决问题。

通过反复摸索,黄敏设计出一套试验装置来模拟月球重力,将展示系统固定在上面进行试验,成功验证系统在月球上的展开情况,保证了国旗在月球上展示的“旗开得胜”。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