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扶贫车间,拓宽就业增收路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盛勇

在通山县大畈镇官塘村永钜电子厂扶贫车间,几十位村民在工位上忙碌着。

在通城县塘湖镇塘湖社区的兴楚电器“扶贫微工厂”,崭新的厂房,洁净的工区,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崇阳县大市村扶贫车间,佩戴口罩的女工们坐在缝纫机前“飞针走线”,线轮快速转动,机针上下跳动。

市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顾兴旺介绍,目前,全市已注册认定扶贫车间51家,主要从事饰品、配件等行业,辐射带动148个村1446名农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7人,每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65.75万元。

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得益于我市立足市域实际,抓好扶贫车间建设,建立“造血式”扶贫为主的扶贫机制,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户走上致富道路。

扶贫车间如何推动产业扶贫?

依托特色“建”。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品依托特色产品,发展特色产业,依托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

咸安区汀泗桥镇大坪村投入240万元建成2000平米扶贫车间,以每年8万元价格租赁给聚安竹制品有限公司,该车间就近收购花纹山竹农竹子,消化大坪村楠竹每年约20万支,主要生产竹筷、竹席等半成品,年产值达2000万,吸纳24人务工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8人,月均工资2500元。

据统计,全市18家扶贫车间从事当地农特产品加工,年加工中药材、楠竹等特色资源48011.2吨,产值6.53亿元,辐射基地5.86万亩。

扶贫车间如何促进就业增收?

创新模式“带”。集中加工带动,居家计件带动,入股分红带动,错峰计时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和返乡能人带动。

通山县通羊镇泉港村许善斗,外出务工创业10余年,他于2018年返乡创办发卡加工厂,吸纳65名农村留守妇女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31人,人均月工资达2500元以上。

据了解,全市各地积极创新扶贫车间生产管理模式,有效带动了从业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4200元。

扶贫车间如何破解发展难题?

落实政策“扶”。落实优惠政策,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破解资金周转难题,破解内生动力不足难题。

嘉鱼县康凯米业大米生产扶贫车间带动就业13人,每年稻谷收购季节,资金周转缺口超过1000万元。2019年该县协调农商行为车间提供贷款1300万元,并落实财政贴息50万元。截止目前,车间所属基地已增加到4600亩,每年向村里分红5万元。

扶贫车间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加强统筹“帮”。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项目资金使用,统筹就业技能培训。

赤壁市整合项目资金485万元,为宇汇小龙虾加工扶贫车间配套建成1000平米千吨级冷库厂房、1000平米小龙虾交易市场及配套设施。目前该车间年加工小龙虾1000吨,醉仙虾真空小龙虾产值达到2000万元,吸纳当地农户务工41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4人。

把车间建在家门口,让不少农民变身成了产业工人,实现了“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既解决了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的难题,也解决了贫困群众安于现状、“等靠要”的问题。

“上班离家近,工作家庭两不误。基本每月能挣3000多元,日子越过越舒畅。”大畈镇官塘村6组村民谭雪英说。

在通城县塘湖镇塘湖社区兴楚电器“扶贫微工厂”上班的社区村民胡亚利,来“扶贫微工厂”上班前,她在千里之外的浙江务工,一年到头难得回家一次,家里的老人、小孩也照顾不到。而现在村里“扶贫微工厂”的开办,让她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