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记忆系列④】短视频丨印粑崽


高端的食材往往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天然美味。朴素的食材经过艺术的加工会有质的飞跃,带来如享用高端食材般的体验,通山人在饮食文化里的智慧结晶总是让人意想不到。

这雪白,身上遍布花纹,粉嘟嘟躺在蒸笼里的粑崽,是我们年关前后家家户户常备的年货。黄沙铺镇源头村老屋阮的婆婆正铺着粑崽,爹爹忙着添柴火,蒸汽翻腾,粑崽蒸熟后摊凉,就可以储存了。

粑崽从何而来已无从考究,但自打我们出生以来耳边总能听到这熟悉的乡音,这是一代一代通山人的饮食记忆。它的制作并不复杂,将糯米和粘米按三七或四六开混合,洗净磨成洁白的粉末,掺入用糯米粉和温水调制的芡糊,手工揉至表面光滑的面团,搓成大小均匀的剂子备用。

通山的地方美食总与一个特定的动作密不可分,如扯油面的“扯”、漏薯粉线的“漏”,“扯”和“漏”都是制作中的关键和精髓。自然,印粑崽的灵魂就在“印”上了。

这硬木质地的模子靠手工雕刻,采用凹面阴刻,这样翻模出来的面团表面会形成浮雕花纹,不仅好看,还大小一致。光靠爹爹和婆婆两人,今天的粑崽可印不出来,所以乡亲们都来帮忙,大伙围坐在竹篾编制的蒲篮边,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雪白的面团按入模子里,慢慢用手指擀平,倒扣敲打,面团脱落后就变成有模有样的粑崽了。您看,有恭喜发财、有吉祥如意、有鱼、有寿桃,这就是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品。

刚蒸熟的粑崽正软糯香甜,铺开摊凉的时候大伙已经迫不及待的蘸着白糖享用了,守着灶火的爹爹听到美味的夸赞笑得合不拢嘴。

美好的寓意印在粑崽上,那是劳动人民的希望和幸福。在通山还有“吃了月半粑,各人种庄稼”的俗语,提醒人们耕耘的时节到了。正因为有着这些特殊的涵义,粑崽深深“印”在通山人的味蕾上。

(编辑:谭茜    编审: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