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侃牛


凛冬已过,百花绽开,我们迎来了辛丑春的第一缕阳光,迈进了牛气冲天的新时代。

今年是牛年,牛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二,实乃当之无愧。

牛,即是牛族,牛族的成员都是极大的草食性动物,其中包括对人类非常重要的黄牛、水牛、三河牛和牦牛。它是人类较早驯化的家畜,也是农牧民心中最忠实可靠的朋友。自被驯化家养后,牛对人类社会的生存繁衍,农耕文明的创建提高,物质财富的生产积累,均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奉献。因此,历代统治者充分认识到保护耕牛,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使得耕牛大量繁衍生息,成为国宝级的保护动物。据《礼记》记载: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也就说省部级封疆大吏无权轻易杀牛,就更谈不上吃牛肉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想要吃牛肉可谓比登天还难。到了西汉时期,《汉律》严格规定:“不得屠杀少齿”,意思就是说青壮牛不可以宰杀,只能等到牛老了之后才能宰杀。《淮南子·说山》记载:“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随便屠杀青壮耕牛是要掉脑袋的。唐宋五代十国法律不管牛老弱病残都在禁杀之列,只有自然死亡的牛才能杀来吃。元代“老病不任用者”,明清代“老病不堪为用”,即便是老了、病了,牛主人也不能自作主张说杀就杀,也要经过官方确认并统一宰杀。元朝农业专家王祯《农书》曰:“农为牛本,有功于世”。数以千年农耕文明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由此可见,耕牛在历朝历代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重要。

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与祥瑞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是财富与力量的标志,是诚恳和善的动物。牛的眼睛明亮而诚实,牛的犀角对称而坚固,牛的蹄印大气而浑厚,牛的粪便淡香而清纯……可谓浑身是宝。古往今来,不但将人比作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孺子牛”,不畏艰险、砥砺奋进的“拓荒牛”和勇挑重担、吃苦在先的“老黄牛”,甚至将牛推崇为“牛王爷”,求拜“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保丰收”。它不仅能帮助人类进行农业生产,而且还给大地带来了诸多美好的福音。特别是牛的温顺、善良、谦卑,深得人们的信任,赞美之声不绝于耳。我不属牛,但我非常喜欢牛。记得小时候在乡下,看见人们靠牛耕地,靠牛拉车,靠牛代劳一件件重体力活,殷实的农户每家都要养上一头或两头牛,困难农户只能借牛耕作,甚至人牛换工,无法想象无牛的家庭和日子是怎样的辛苦和难熬,可以说牛是一个家庭的寄托和希望。宋代诗人写过一首《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意为即使是病牛,还有那么崇高的境界。现代诗人臧克家的《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诗人笔下的牛是何等的了不起。

我国自古就有很多有关牛的记载、谚俗和成语。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的“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很多。唐杜牧《李架集序》的“牛鬼蛇神”,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庄子·养生主》的“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唐韩愈《进学解》的“牛溲马勃”,比喻运用得宜,无用之物可以变为有用。《新唐书·李密传》的“牛角挂书”,比喻读书勤奋。宋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的“牛刀小试”,比如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宋释道原《景德清灯录》的“泥牛入海”,比喻一去不再回来。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九牛一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小的数量,微不足道。《汉书·王章传》的“牛衣对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的“牛毛细雨”,喻指细而密的小雨。清李绿园《岐路灯》的“争猫丢牛”,比喻贪小失大。《关尹子·五鉴》的“犀牛望月”,比喻见到的不全面。还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割鸡焉用牛刀、风马牛不相及、牛头不对马嘴、牛骥同皂、牛郎织女、吹牛拍马、牛高马大、气壮如牛、牛脾气、你真牛、牛逼……牛的地位和作用无处不在。在中国的汉字中,只要与牛配伍的,不是有那么点牛劲,就是有那么点牛的精神,否则就是一头货真价实的牛。就连世界金融心脏——美国纽约华尔街的标志是一座高3.4米,长4.8米,重3.2吨的铜牛塑像,喻意着只要铜牛在,股市能永保“牛”市,牛气冲天。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那种牛拉犁的情形注定将与我们愈来愈远,耕牛早已为机械现代化所代替,只有在偏远山村偶尔听见几声嗷嗷长鸣,禁杀耕牛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牛的价值对农耕或者市场是无可挑剔的,人们把牛的价值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当老饕们明目张胆狂咽牛肉的时候,是否记得牛是“环保主义者”,是绿色健康无公害肉食产物。牛一生把劳累与痛苦留给自己,把美味与快乐献给人类。目睹西班牙惨无人道的可恶斗牛者,令人怒发冲冠。但纵观古今中外,世界上不仅盛行斗鸡、斗牛,甚至连人都斗得不可开交,用拳击定输赢定终身,还有什么值得伤心愤慨的呢?!现在社会上有人感叹地说:“有的人活着,牛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牛还活着。”对于那些残忍屠杀奶牛群,市场出售灌水牛肉挣黑钱的屠夫来说,活着还不如一头牛的忠诚来得可贵。

牛,从远古到今天,从海边攀缘到群山之巅,一生风餐露宿,负重躬行,吃苦耐劳,成就他人,吻够了人间冷暖,尝尽了大地苦辣,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牺牲的是生命,把奉献洒满人间,给无限江山带来生机与活力。这种高贵品质不正是当今时代所呼唤和讴歌的吗?!

作者简介

刘凌,湖北通山人,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通山县老年书画家协会会长,通山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