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 那片火热的赤土
作者:半斗
初夏时节,走进通山县老苏区三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叶绿花红的美丽生态。那-树树未谢的桃花, 那-丛丛绽开的杜鹃,似一团团火焰怒放在山谷峻岭中,更有那-个个闪耀在山间的红色纪念地,让人接踵拜谒,思绪翩翩。滚动于赤土上的竹海?竞长于赤土上的莽莽林木,衬托着红色的光辉,展示着这方老苏区的青春风釆。
三界, 地处鄂赣交界的幕阜山脉中段,方园百余平方公里,东衔九宫山,南界江西修水,西接湖北崇阳,地跨两省三县。当地至今传有民谣:“巍巍三界尖,四十八条源,对面喊得应,见面得半天”。境内群峰耸立,峡谷纵横,散布着近百个大小村落,边远偏僻,地广人稀。险峻的地势,使三界进可攻鄂南赣北城镇,退可隐伏千山万壑之中。早在北宋时,名冠举国的大文学家黄庭坚在这里约会鄂赣两地文朋,填词作赋之余, 挥刀舞剑,除妖护民,留下斩蛇降虎的动人传说。同时代的岳飞麾下大将董先起义之初,就在这里厉兵秣马,后来成为功勋卓著的抗金大英雄。
这是一片有着正义故事的土地, 更是-方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赤土。土地革命时期,三界曾是开国元帅彭德怀率部休整之地,中共修武崇通县委、鄂东南道委、湘鄂赣省委省军区三级中共机关的驻扎地。何长工、萧克、滕代远、陈寿昌、付秋涛、徐彦刚、胡致民、方步舟等省委、道委领导与红军将领以这里为大本营,指挥红三师、红十六师、红十七军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转战南北,痛击敌顽,同国民党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殊死搏斗,取得-至四次反围剿重大胜利。许多红色将士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长眠在这片青山绿水间。
那天,车抵三界冷水坪村时,村头山岗上的烈士陵园一展眼前。整座陵园松柏环绕?绿竹相拥,面南的山坡上安葬着土地革命战争中牺牲在此的近百名烈士。假若时光倒回80年,我想信手捧起一把坟土,都能捏岀几滳鲜血来。沿着陵园间的台阶拾级而上, -座高7米的纪念碑便赫然眼帘。仰目而望, 但见纪念碑为火炬形制,正面顶方镶着党徽,下镶“冷水坪革命烈士纪念碑”十个大字,阳光下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高2米的纪念碑底座, 阳面刻着冷水坪革命根据地概要, 阴面为烈士英名录, -个个闪光的名字,彰显着他们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让人默哀良久,心潮起伏,倍感今日的太平盛世来之不易。许多瞻仰者献上早已备好的鲜花,燃起祭拜英烈的香纸爆烛。
位于三界河北岸的乐家祠堂,虽然早在八十年前被国民党焚毁,眼前仅存橫钭地基间的方砖石料,但流传下来的革命故事仍不绝人口。原祠堂面积约600余平方米,能容纳五六百人集会食宿。1928年9月,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率部一路转战,经通城、崇阳进入通山,与起义将士休整于祠堂数日,筹粮扩红,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当地人民热情欢迎,争相为红军提供食宿,送衣鞋,捐钱粮,送子参军,演绎岀-曲曲军民鱼水情。住宿乐氏祠堂的当天深夜,彭德怀见村里人影绰绰,猪叫羊哞,认为有敌人进村扰乱,急忙提枪破门,可迎面而来的是十几位抬着猪羊的村民,才明白是村民前来慰问,感动之余,连忙回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革命书册纪念。
笔者一行在乐昌德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他居住的老屋。这是一栋面五进三,拥有12个房间的清中期砖木结构宅第。1932年7月,吴维政、戴得昌等当地共产党人遵照湘鄂赣省委的指示,在这里成立修武崇通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1934年3月,鄂东南道委从大幕山撤至三界,道委机关也设在这里。斗转星移,斯人早去,但作为革命旧址的老屋虽年久失修,但90年前门楼上墙壁间遗留下来的标语、章程等红色文字依然可辨诵读成章,成为人们追记土地革命的红色线索。
1934年8月,鄂东南道委在乐家祠堂召开了工农兵代表大会,大冶、鄂城、瑞昌、蒲圻等13县的代表300余人参加了会议。同年10月,中央苏区主力红军长征后,湘鄂赣省委、省军区机关也迁至三界,合署办公于宗祠。其间省委书记陈寿昌,省军区司令员徐彦刚在此被党史称为“冷水坪改编”的党政军干部扩大会议,撤销红三师番号,重新组建红十六师,壮大了红军力量,掀起了鄂东南革命的新高潮。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我们缓步来到乐氏祠堂后背山上,但见草木扶苏的坪地间有座圆拱坟墓,乐昌德老人含泪告诉笔者:这是湘鄂赣省委特派员吴致民陵寝。吴致民:黄梅县人, 南京东南大学毕业,1925年参加革命, 历任中共南京地委书记、中共中央巡视员、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他在岀任省委特派员、鄂东南道委书记期间进驻冷水坪。1935年除夕这天子夜,正在灯下精心部署鄂东南春季反攻方案的他,遭到敌人偷袭,他为掩护其他的省委道委干部突围,英勇反击,壮烈牺牲。笔者深为他的英雄气概而敬仰,不由自主地躬身墓前,跪地三拜。我想没有这些英烈们舍生忘死闹革命,哪有今天幸福日子。
站在黄荆山巅,俯视三界的河谷峰峦,但见隐身在板栗、沙梨、红柿等果木与竹林中的三保, 戴家、芦坪、横港、腰坑、杨家田、三保殿、白果树下、徐家岭、六里山等村落,农舍大都为修旧如旧的徽式传统建筑,灰瓦青砖,别有风情。村支书老黄说不是村民建不起小洋楼,而是他们割舍不了红色之情,宁愿守着革命先烈曾生活工作过的老房子。是的, 这些村落农舍土地革命时期分别是红军卫生所、枪械修理所、卫生所、被服厂、学校、仓廩之地,当年的红军战士与地方干部,日夜就隐藏在老屋或茅棚中秘密制造枪械,疗伤养病,制被缝衣、文化学习、征粮送粮,春啃竹笋, 秋食野果,山薯就是他们的美味佳肴。深林里生长着一种称作冬桂的野桂花,吸引着成群的蜜蜂前来采蜜,当地人民就常常把蜜取下来,配着猎狩的野兔山麂,偷偷送给红军战士滋补身体。
冷水坪改编后,红军力量不断壮大,修、武、崇、通军区与崇阳金塘苏区连成一片,形成了以三界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7年3月,湘鄂赣省委将红十六大师改编为湘鄂赣野战军,走岀冷水坪,经平江整训编入新四军一支队,投入抗日新战场。2016年,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调查考证,认定三界为土地革命时期湖北“最后两块游击根据地”之一。
近年来,三界人传承着红色基因,创新着发展思路。在保护绿色生态环境,建设秀美乡村中,大打红色品牌, 大兴红色旅游,潜心保护红色旧址遗物, 挖掘整理红色故事, 使冷水坪呈现出红绿相映百花争艳的新景象。如今, 三界已列为湖北省老苏区促进会重点建设基地,市、县党史教育与廉政建设基地,每天接待游客与学员数千人,让三界在广袤的鄂南赣北土地上再度声名鹊起。
眼前三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红得似火,绿得鲜艳,两相辉映,生机勃勃。我想这红色是先烈鲜血浸润而成,这绿色是革命后代精心绘就景色,怎不让人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