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池夜读】第472期丨克胜朗读《又闻端午粽子香》

又闻端午粽子香
作者:罗传春


江南的山色向来都是很葱郁的,水也是很清澈的,在仲夏时侯,总会夹杂着一些绵绵细雨。似乎,那成为了亘古不变的轮回。

在溪畔和山脚,偶尔能见到丛生的粽叶,像是宽大的长竹叶。它不同于一般的竹子,叶子有手掌宽,茎却比手指还细。雨水一来,把粽叶洗得油亮光滑、碧玉般剔透。这时人们背着篓子去采摘一捆捆的粽叶,叠放得整齐有致,回家后用井水再洗一遍,更加的晶莹,还散发着独特的竹香味。

犹如稼轩所写“稻花香里说丰年”,江南的田园在夏日散发着淡淡的禾香,让人清新舒爽。而那金黄稻谷里包藏的白米,当是最有香味的。用陈年的糯米,泡上树根草药煎熬的碱水,更是香气萦绕,几里路外,也可闻到。熬制碱水是需要很多原料的,但都是山上的草木树根,挑选那些成熟的果实、多年的老树根,细细地在锅里熬制。熬得越久,香味就越浓。在山村和原野,处处弥漫着自然的气味,那也是毫无瑕疵的醇香。

自然的组合,是最纯洁美好的。翠绿的粽叶,洁白的糯米,香浓的碱水,三样自然中纯洁而又香醇的味道,合而为一,组成了醉人的浓香。这时,便有了带着浓厚文化气息的美食——粽子。在端午节,粽子是毫无争议的唯一主角。

五月的粽叶是最茂密的,也是最光滑宽大的。只用一片叶子,就能包一个拳头大的粽子。包粽子不是人人都会,乡下很多妇人不懂得包标准的粽子,更别说男人了。手巧的妇女像包裹钱币般轻轻缠绕着,娴熟的手技让人羡慕不已。既不能漏水,也不能太过严实而膨胀,这是非常人所能做到的。包好后,生火煮一晚,第二天早晨揭开锅一闻,顿时一股刺鼻的香味,伴着蒸汽的味道,把鼻子和嘴都迷住了。不过,粽子刚出锅就吃是难以细心品尝到味道的,虽然是热的、软的。但要是冷却下来,稍微有些硬再吃,这时便更有心思细细品味粽叶里的浓香,清凉的香气。望着门前的细雨,吃着粽子,这是何等的享受何等的惬意啊。

倘若端午节的时候是骄阳似火,那就没有了端午的味道,也没有了心情。而且,太热的天气会把粽香掠走。现在很少龙舟竞赛了,即使有大江大河,忙碌的人们也无心去操劳。但在忙碌之余,却可以闻到粽子的味道,只要看到一片竹叶,也会想起端午节的粽子,那香味立即涌入鼻腔。

其实,粽子不是为了当饭吃,那只是茶余饭后当点心的,不能多吃。用碱水泡糯米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香味和色泽,也是为了保质。可以存放好几天,不必像平时的饭一样全部吃掉。留得粽子在,香味自然也留存着。

对端午节的印象,以往都很随意,只知道不停地吃粽子。吃坏了肚子也全然不管,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吃粽子。从小开始,对端午节的唯一挂念便是粽子,那种独特的香味是其他任何时候都难以闻到的。如今,对端午节的认识虽然有些提升,但是对粽香的感觉却从没有改变过。一提到端午节,就想起了圆锥形的粽子,还有细雨洗净的光滑粽叶,碱水浸泡的黄糯米,想着香气便随之游到了鼻子里。

山里人多半不知道端午节的来源,不了解屈原这个伟大诗人,也很少关注大江河处的龙舟竞赛,但这并不妨碍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在端午时候,人们都能够品味自然中浓浓的清香。清明节是祭祀先祖,中秋节是游子思乡,春节是亲友团聚,而端午节,该是在家品味自然的香味。

年年都过端午节,如今的端午节又在眼前晃过。年复一年,竹叶依旧茂密,碱水依旧香浓。虽然身在外地,无法看到亲人包粽子,但那种独特的香味早已醉倒身心。


(图文来源于网络)








朗读者




黄克胜  现供职于通山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