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通山100年㊸】八路军南下支队和山口铺之战

1944年11月,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奉党中央之命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下辖6个大队,共5000人,其中包括派赴新四军五师工作的两个随军干部大队900人,从延安出发,开始向豫鄂湘粤敌后挺进。1945年1月27日,南下支队在中原地区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师。2月渡过长江,与南下支队同时渡江的还有新四军第五师十四旅的主力部队。后来南下支队直插鄂、湘、赣、粤4省,曾三次进驻通山,巩固与发展了鄂南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湘鄂赣边区党委与湘鄂赣军区。

1945年2月19日,南下支队王震司令员、王首道政委和十四旅张体学政委率领南下主力部队由蕲黄广地区渡江进驻鄂南。21日,南下支队主力部队与提前两天渡江南下的先遣队(由罗通任司令员兼政委)胜利会师。3月初,南下支队挥戈直捣大幕山,顽灭顽匪周九如部,俘敌400余人。接着进入咸通阳地区,司令部驻扎山口铺、半坑一带,得到咸通阳县委及抗日游击队的支持。雷同特派通山抗日游击队队长朱超和部分队员作南下支队向导。部队经山口走神堂铺越阳通公路进入罗城,痛歼盘踞在罗城、港路一带的蔡明灯土匪武装。蔡部残匪向大城山逃窜,又遭南下支队伏击,最后仅剩数十人逃到国民党鄂南行政督察区。这次战斗之后,南下支队经杨芳林进入崇阳。3月8日,王首道在崇阳大源林家门前大田召开军民联欢会,成立了“崇通通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崇阳、通山、通城三县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1945年4月初,南下支队主力进军湖南后,王首道率南下支队的留守部队转战鄂南各地,巩固与发展鄂南抗日根据地。4月中旬,南下支队的留守部队得到了阳通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支持,阳通县武工队配合南下支队留守部队在黄沙阮家墩歼灭日伪武装特务阮宝珊部,缴长短枪200余支。5月初,南下支队主力由湖南平江第二次进驻通山,在山口铺与留守部队会合。

5月6日在山口铺召开了中共湘鄂赣边区党委第一次会议,正式成立中共湘鄂赣边区党委、湘鄂赣边区行政公署和湘鄂赣军区。湘鄂赣边区党政军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湘鄂赣抗日根据地的形成。继山口铺会议之后,湘鄂赣边区党委和行署又在通山半坑召开各县党政负责人会议,确定了湘鄂赣边区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任务。会后,边区党委在大幕山成立边区军政干部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军政干部。从此,鄂南地区的抗日形势有了更新的转机。阳通、咸通阳两块抗日根据地亦日益巩固、发展。

5月中旬,湘鄂赣边区党委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精神,决定由王震率领南下支队主力部队,跳跃式向湘北挺进。王首道率军直机关以及留守部队和张体学率领的十四旅坚持鄂南斗争。

1945年6月上旬,南下支队主力在王震的率领下进军湘北,王首道、张体学率领的留守部队继续留在鄂南。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咸(宁)崇(阳)通(山)3县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以鄂南为中心的湘鄂赣根据地完全连成一片,成为联系华中、华南解放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南北枢纽,南下支队一、二、五大队各一部共1000余人,于6月中旬,第三次进入通山境内,秘密驻扎在山口铺、洞口罗、坳上焦等10余个村庄里,一面侦察敌情,一面协助地方党组织,为部队筹集粮食。

为了支援前线,中共咸通阳县委,山口区委、山口中心乡政府组织了数十人的征粮队。这支征粮队以龙岭武工队员为骨干,在界水岭、山口铺等要道上设卡,进行征粮买粮,时间已过三、四天,征得粮食却有限。为保证部队供养,通山武工队在山口中心乡、武工队长魏必大等人的带领下,打开了通山日伪县长夏之日建在老家焦夏村的粮仓,缴获粮食数百担。消息传出,日伪反动派感到震惊,急忙召集咸宁柏墩、通山南林桥、县城之日伪军,兵分3路,妄图聚歼南下支队于通山山口铺。

武工队打下焦夏粮仓之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已作了应敌准备,由于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南下支队各部的驻地除山口铺暴露外,余皆得于隐蔽状态,日伪军无法侦知。

6月26日,日寇调咸宁柏墩、通山南林桥、县城驻军近千人,兵分3路于27日拂晓对湘鄂赣边区党委所在地山口铺进行分进合围的大扫荡。敌人进攻山口铺时,南下支队已布下伏击圈。当时,入侵鄂南7年之久的日军与七拼八凑起来的伪军,已是闻南下支队之名而丧胆,名曰“分进合围”,实际上行动不一。

6月27日,南林桥日军200余人,于凌晨3时出发,沿公路东进至新桥冯,改走八面山,绕小道直插山口铺,这时天已拂晓,山口铺仍然是一片寂静。日军在长官的严令训斥下壮着胆子向前摸索,临近山口铺,驻军第二大队的指挥员一声令下,顿时,枪声大作,当即毙敌近百人,余敌慌忙窜至港下严、港背严一带负隅顽抗。驻坳上焦的第一大队一部从后侧包抄过来,又毙敌100余人。南林桥日军残部30余人向寺下方向溃退。这时天已黎明,通山日伪军400余人才赶到,两敌合拢强占了七重进背后的3个山头(杨家大包、徐家大包、吴家大包),妄图依托有利地形进行顽抗。这时驻洞口罗五大队一部从侧迂回敌后,与一、二大队前后夹击敌人,又毙敌200余人,攻占杨家大包与徐家大包,残敌100余人龟缩在吴家大包之上。正当南下支队全歼日伪军之际,忽报咸宁日伪军来援,先头部队已越过界水岭,南下支队回师迎敌,击溃咸宁日军先头部队。通山南林桥、县城之残敌趁机逃回据点。此役,南下支队共歼敌400余人,其中日军300余人,伪军10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战斗中南下支队牺牲指战员11人。

山口铺战役的胜利,有效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次战斗,是鄂南抗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巩固以鄂南为中心的湘鄂赣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5年,通山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湘鄂赣边区党委、阳通县委、咸通阳县委领导下,配合南下支队作战,战斗中通山地方抗日武装得到了发展。

咸通阳抗日总队:南下支队第一次进驻鄂南后,咸通阳县委为了配合南下支队歼灭鄂南地区的日伪顽军,以保卫新生抗日民主政权,决定以当地的武工队(石门、高槎坪武工队在内)为基础,同时吸收一部分青壮年入伍,与新四军派来的部分干部、战士,改编成咸通阳抗日总队。总队长叶丛(新四军干部)、政委雷同,全队指战员100余人。这支抗日武装配合南下支队先后在猫儿头、洪口、刘家岩、杨城山、楚王山一带,消灭了严宏大、胡汉文的土匪武装,收降了敌突击队徐臣高部,还配合南下支队取得了山口铺战役的胜利。

阳通抗日总队:1945年3月阳通县委在南下支队南渡长江进军鄂南的有利形势下,将县中队、黄沙武工队与新四军派来的部分队员合并组成阳通抗日总队,总队长何辉(新四军干部),政委赵巍,全队计80余人。阳通抗日总队建立后,配合南下支队先后消灭了日伪武装特务阮宝珊部,还收降了顽匪陈渠余部。

通山抗日挺进队:1945年6月山口铺战役胜利后,龙岭武工队迅速发展到70余人。7月,奉上级指示扩编为通山抗日挺进队,队长巍必大,副队长邱梦兰,指导员吴国英(咸宁人),副指挥员余花子(汉川人)。全队共分为5个班,坚持战斗在咸通边境的楚王山、界水岭、杨城山、龙岭一带,牵制住南林和通山县城的日伪军。

阳通和咸通阳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战斗到全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阳通、咸通阳县委率领抗日总队接受当地日军投降。27日,阳通抗日总队、咸通阳抗日总队和通山抗日挺进队奉命编入新四军第八团,随重返鄂南的南下支队渡江北上,通山县沦为国民党统治区。

团结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通山人民在通山党组织的领导,高举抗日旗帜,英勇抗日、抗顽、抗匪,配合八路军、新四军作战,终于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县史志研究中心供稿)(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阮慧林     编审: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