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池夜读】第497期丨震宇朗读《百姓》


《百姓》

作者:镇咸勇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第一次听到电视剧《江山》主题曲时,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古人把官府比作舟,把百姓比作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河南内乡县衙三省堂上有一幅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顺民心拥为闯王,忤民意葬身荒野。

历史,是一面最好的镜子。共产党人顺应了时代潮流,满足了百姓期盼,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通山的百姓都记得,担任过县委书记的李振周,从正厅的位置上离休后又回来了。自掏腰包,自备干粮,住草棚,啃窝头,一心栽树建林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守望着万亩绿海。不修墓,不立碑,是老人提出的唯一要求;可是,浩瀚的大幕山,一棵棵参天大树就是无言的丰碑!

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通山百姓扶危济困,义无反顾,舍生忘死,感天动地!

40年前,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维护改革开放的大局,361位通山籍热血青年,毅然端起钢枪,奔赴南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一等功臣舒成铝,在连续拔除敌人数个火力点之后,被狙击手击中;二等功臣徐忠民,被炮弹炸飞到空中,依然英勇无畏,用19岁的生命,写下报国赤诚;还有杨玉华、黄光明等十位年轻的英魂,永远驻守在南国的那一片山岗上!

战争是无情的,战友是有爱的,不怨天,不尤人,抱团取暖,互救互助。熊建军、胡平、许先武、王有林把大家组织起来,成立战友会,到云南扫墓,在凤池山上建烈士纪念碑,捐款捐物帮助战友,编写参战题材系列丛书,给青少年学生讲述爱国故事,为家乡建设尽心尽力。

老兵的故事,一直在百姓的心中传颂。位卑未敢忘忧国,敢将生死置度外。他们就是百姓的典范,他们就是民族的脊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山百姓经过长期的探索,独创出一种特色美食--包坨。

多年以来,包坨养在深山人未识,一直走不出界水岭。如何扩大影响,提高制作水平,让这个小小的包坨俏起来,成为了通山媳妇万咏的心头大事。年过半百的万咏,舍弃安稳的生活,一心扑在了包坨上。查资料,找人才,搞研究,忙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包坨终于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并且通过互联网,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

40年来,通山百姓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着家乡的面貌。昔日的河滩地成了美丽的滨河公园,乱石岗成了热闹的人民广场,荒山野岭成了繁华的经济开发区。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如诗如画。正所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共产党人的誓言掷地有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今日的通山,天时、地利、人和,机遇叠加,生机勃勃。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努力进取,就一定能实现“山通水富、绿色发展”的目标!

(图来源于网络)


朗读者






李震宇  现供职于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