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小康村里笑声甜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征文

作品选登

小康村里笑声甜

作者:奇峰 杨清

“算上光伏产业分红、公益性岗位工资、最低生活保障金,再加上土地租金和种植养殖收入等,去年我家的总收入有近5万元。”9月4日,算起自家的“收入账”,一脸灿笑的通山县南林桥镇石门村村民阮海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近年来,南林桥镇紧扣脱贫目标,大力发展镇村产业,实施土地流转拿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自主创业得现金的“三金”模式,让贫困户有了多重身份,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近日,南林桥镇湄溪村乡林合作社负责人挨家挨户上门给20余名贫困户送上今年上半年的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

通山县乡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乡林雨山农场创建以来,共流转湄溪村8组村民土地400多亩,涉及农民93多户,其中贫困户38多户。“一亩地一年租金300元,我家里5亩地都流转出去了。”刚领到租金的贫困户陈金科告诉记者。

“合作社变‘零碎种植’为‘连片规模化种植’,打造了‘湄溪香米’品牌,实现年销售收入上百万元,带动当地15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通山县乡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卫星介绍,基地的人工除草、收割、人工播种等农活全部交给村民干,既调动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把田地租赁给种粮大户可以得租金,空闲时间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在家就有双份收入。”村民陈崇友说。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南林桥镇全力推进“三变”改革,引进合作社或者企业组织,发展产业或建设农业基地,村民将土地出租给种植养殖大户、企业或合作社,坐收租金。目前,该镇通过承包、入股、转租等形式,共流转土地2000余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土地撂荒问题,也给村民们带来更多收入。

 “在格宁农业园做工,每个月有25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去年,一直在家务农的贫困户徐国良在通山县格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

通山县格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南林桥镇南中畈,由通山江西商会执行会长张庆军于2019年3月正式投资建设,是咸宁市和通山县重点项目,也是南林桥镇精心打造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和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该公司在项目基建和产业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吸纳贫困劳动力,优先照顾贫困群众和困难家庭,目前已完成苗木定植4000亩,带动300余户贫困户增收。

在南林桥镇,像格宁农业这样的带贫、益贫企业不在少数。石门、石垅等村采取“企业+就业工坊+村委会+贫困户”的模式,让更多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已引进通信荣丰鞋业、天龙鞋业等加工型企业12家进村办厂,吸纳周边180余名贫困群众务工就业增收。

“我们及时掌握农村贫困劳动力的求职创业培训需求,畅通供需信息对接,尽可能帮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南林桥镇扶贫办负责人介绍。

“有了党的好政策,作为贫困户更不能等靠要!”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南林桥镇石垅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治兵。

张治兵是一名断臂青年,从小家境贫寒,面对接二连三的变故,他没有被打倒。2015年,张治兵联合6户养殖户,投资50万元,成立通山楚泉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县、镇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合作社严格要求农户按照绿色产品标准种养殖,产品畅销市县各大市场。2017年,得益于金融扶贫好政策,张治兵申请了10万元小额扶贫贷款,扩大合作社种养殖规模,又发展起精养鱼池。为让群众尤其是残疾同胞增收致富,张治兵领衔创办通山楚泉山农业种养殖培训学校,累计让1000多人掌握了一技之长。

“过去在外打工也赚不了几个钱,如今在家门口发展养殖业,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人,日子更有奔头了。”张治兵表示。

张治兵的积极心态,离不开南林桥镇在扶贫过程中对贫困户的心理疏导。扶贫干部通过讲解扶贫政策、让贫困户逐步改变“等靠要”的思想,主动通过双手创造富裕生活。

此外,南林桥镇还通过扶贫“双保险”、产业奖补等政策,为困难群众发展产业注入动力、提振信心;通过鼓励激励、项目推荐、跟踪服务等形式,支持困难群众自主创业。截至目前,全镇已有20余名贫困劳动力通过自主发展种养殖、发展农家乐、开餐饮店等项目实现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