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李自成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15年11月5日,至今已近两年。
这不平凡的两年中,研究会以成绩回应质疑,用真诚凝聚众心,以服务回报社会。研究会从零起步,不但有以全国著名明史专家为首的顾问,同时发展吸收会员84余人,逐渐培养了一支有力的研究骨干力量。
这不平凡的两年中,研究会以会刊《李自成文化研究专刊》(2018年将办会刊《李自成文化研究》)为阵地,先后获得40余万字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探索让历史永远活着,在学术性上更进一步深化,在可读性上发力,让历史走进百姓心中,不断扩大读者群体和社会影响。
研究会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主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重要成果如下:
1、为历史守门把关。研究会主动介入通山县闯王文化园关于李自成版面文字及部份设计的纠误与校定;对历史艺术片《我们决不做他自成》在尊重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上着力贡献智慧,推动了展馆的严谨建设。
2、开展廉政文化建设。2017年5月,研究会在县纪委、宣传部的牵头下,成立“李自成廉政文化巡回宣讲组”,进入县直各系统和部份乡镇进行宣讲,颇受群众欢迎,为我县第十八个党风廉政活动教育月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严谨的学术争鸣。开展了实实在在的学术研讨,让历史研究不走弯路,引导全体会员尊重历史事实。尽管《沈孺人传》是李自成殉难通山的证据,我们也毫不偏袒,组织专班对《沈孺人传》的真伪进行考证,并得出该传是伪作的结论,消弭了民间对该传的误解。
4、专题学术考察。2017年7月上旬,研究会组织襄阳历史考察组,对襄阳这一李自成及其农民军的重大转折点进行实地考察,不论成果如何,体现了对历史考察的一种尝试。
当然,这许许多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学术研究之上的,学术成果就是最好的回报。
在今后的工作中,研究会将广揽天下史学英材,融合社会的研究成果,提倡研究角度多元化、写作手法多样性,以扩大读者群体,增强可读性。争取让枯燥的历史学术论文更加生动活泼!让历史研究成果更好地走进百姓心中!
为加强联系,李自成文化研究会特邀县地方文化研究会、县作家协会、县野风诗社等兄弟社团召开交流联谊会,一致认为,要凝神聚力,共同促进地方文化建设,并携起手来让通山的文化研究成果“走出去”。(作者 杨华美 )
(图为通山县李自成文化研究会召开“让历史活起来”学术论文写作座谈会)
(图为通山县李自成文化研究会与部分兄弟社团召开工作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