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大顺军——通山县李自成文化研究会富池口等地采风略记

1

雨紧一阵疏一阵地下着,车子带着我们(通山县李自成文化研究会部分会员)一行十多人,要去的前方路线是:阳新富池口、九江洗心桥、瑞昌罗城山等地……高速在高处,所过之景,青山烟雨,丹青水墨,如诗如画。人事代谢,山川不老。靠近富池口时,飘飞的雨丝,满天满地,一阵比一阵浓密。上天似乎在为我们还原,三百多年前这样的天气。

1645年的五月中旬,老天持续下雨半月之久,不但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反而愈下愈紧。日久的雨,带着晚春寒意,侵袭着一路仓皇南下的大顺军队伍,以及繁琐辎重和无数的亲眷家属……无尽的雨,像是在为李自成和他带领的大顺军哭泣,哭他南柯一梦的悲怆和宿命……

从揭竿而起到南北征战到推翻明朝,最后,只存在了一年半的大顺朝,在北京登基不到两天,便仓皇出逃。据相关资料记载:李自成率领大顺中央政府与大顺军十三万主力出西安东门,夜走蓝田七盘坡,遇大风雪,随军家眷妇孺冻死者数万。

至湖北地界后,弃襄阳败武昌,顺流而下的大顺军,想前往南京期望东山再起的李自成,带着他星散的队伍和亲眷,一路溃逃一路厮杀,一路躲避一路哭泣。一个尾随着悲泣的队伍,早已没有了士气;一个哭泣的军队,四面楚歌,注定无力回天。

2

当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半壁山古战场遗址” 几个金色烫金大字出现在眼前时,富池口到了。下车穿行在雨里,雨击打在雨伞上的猛烈,仿佛敲击着每一个活着的魂灵。雨声淅沥,呜咽回旋。在这炎夏里,倒是给了作为游客的我们一份去暑的清凉。

拾级踏雨,谨慎前行。宽阔的广场,一路引着我们,走过写有“半壁山前闻鸟语,锁江楼上听涛声”的五彩亭阁,走过写有古战场简介的杏色巨石。然后,步入古城墙样建筑的锁钥楼“半壁山古战场展览馆”。亭台楼阁,虽然带着浓重的现代痕迹,而现代人为历史留印的良苦用心,只为唤起后人不同的记忆和追思。

之所以称古战场,此地处长江中游,自古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有太多烽烟迭起的往事,和无数次惊心动魄的战争。从三国孙吴大将甘宁,到唐节度使杨行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元末红巾军首领徐寿辉、朱元璋、清朝湘军与太平军的激战;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与日军奋血厮杀等等历史人物在半壁山的故事,一一呈现。展厅一角,骇然写着:“李自成大败富池口”的内容:

1645年(顺治二年)4月,李自成进占武昌。然而与清军才打一仗,李自成便大军溃败,一部分向南逃跑,到了蒲圻、通城、崇阳和湖南边境一带,他自己率领主力和老营从长江水陆两路向东逃。4月28日,李自成顺长江抵达富池口,将老营安在富池口,载运眷属和辎重的船队也停泊江边。清将得到当地百姓报告,水陆轻兵急追,夜间直冲李自成寝帐,李的三个妃子投江自尽,他自己仓皇逃脱。在这次作战中,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左光先及李自成的两位叔叔都在富池口战役中战死,军师宋献策被俘。李自成的左膀右臂全部折断,他只能孤军自逃,最后沿瑞昌、兴国(阳新)逃往通山。5月4日,也就是富池口战役的第六天,李自成在湖广兴国通山县九宫山神秘失踪……

我们一行,移步江边。太平天国时期留下的炮台城墙,仍然横亘于长江边上;十多门铜制大炮,虎视眈眈,隔江相向。攀爬上古炮台的我们,遥望江对岸几个直冲云天的大烟囱,袅袅飘荡,烽烟弥漫;渡轮如叶,乌云滚滚,穹庐压顶。烟雨中,古战场之气象,杀气腾腾。

试想,在富池口歇马的大顺军,停泊江边的随行眷属和辎重船队,水陆两路紧追而至的清军,遭夜袭的大顺军,杀声震天。被杀的被俘的,被促的投江的,呼儿唤娘的,乱作一团的大顺军里,有多少儿郎是父母的牵挂?有多少眷属步步无归途?连绵淫雨,四面楚歌,怎不哭声一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杜甫)《兵车行》

富池口一战,大顺军溃不成军。

锁江楼永远锁不住滚滚而去的浩瀚江水,如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李自成的大顺军,也只是翻腾在江上的浪花一朵,随富池口的流水远去……

3

离开富池口,直接导航洗心桥。车子却到了九江市港中镇洗心桥村委会。虽然是休息日,巧遇前来办事的村委会干部。一位戴着眼镜十分年轻的村干部,听说我们一行从湖北通山来,想了解当年李自成败走富池口过洗心桥的历史时,年轻村干部说,知道李自成,却不清楚闯王败走洗心桥的历史。他说,如今的洗心桥只剩下这个村还叫洗心桥了,并热心地为我们讲洗心桥的故事。说当年的洗心桥并不叫洗心桥,而是叫洗脚桥,传说一位儿媳不孝顺婆婆,忏悔后经常为婆婆洗脚。后人为感儿媳与婆婆的关系转变,于是改洗脚桥为洗心桥。

据相关资料记载:清军追击大顺军于九江,两军大战,大顺军再次失利,战死的大顺军将领达四十余人,战舰被截三百余艘。汝候刘宗敏、军师宋献策等被俘。李自成令大顺军自焚其余舰船二百余,弃舟上岸,退至桑家口,准备与清军决一死战。清军疾追至谷口,见大顺军方环山而阵,即以精骑突入。

节节败退的大顺军,导致军心和眷属一片混乱,李自成来不及组织力量抵制,率“残卒踉跄登山”而去。清军紧跟其后,李自成率大顺军,兵压瑞昌境,“至瑞昌罗城山,辎重委弃如山,妇女遗留数千”,“迷路过堰山,栈道如绳,险同剑阁,下临深渊,淹溺千余骑。”大顺军由亭子山西撤,打散的大顺军至“满布州境”,满布即兴国,阳新到通山一带。

虽然洗心桥人不知道李自成大顺军从此地走过,我们一路寻来,那些无处可寻的过往,在我们的心中一次次回旋和追问。离开洗心桥,天放睛了。我们开始向瑞昌的罗城山而去……

4

上罗城山的路,峰回路转,蜿蜒曲折。青翠浓密的竹海,高高的玉米林。古木参天,寥落几人家。青山依旧在,不见当年人。我们追寻的足迹,已随岁月风化,哪里还有大顺军的点滴痕迹。在绕来绕去的山道间,山风微微,鸟语蝉鸣。转角处,突然有一座坟茔矗立,忽然有人大叫一声:李翠微的坟!大家毫不犹豫地,一齐哈哈大笑,为这份幽默感。李翠微,李自成唯一的女儿。

此行目的,李翠微坟也是我们想询问的课题之一。传说当年李翠微战死在九江和瑞昌一带,有坟墓存在,也不知真假。出发前,研究会领导电话联系瑞昌市文体局和九江文物部门,都说没有,甚至不知道有此事。应该说,传说中的李翠微坟墓,也是子虚乌有的事。还有一说,李翠微当年并未战死,而是隐姓埋名在民间寻找父亲李自成的踪迹和下落。并说,当李翠微得知父亲暴死于九宫山乡野,她改名换姓在通山附近留了下来。

在瑞昌罗城山没有找到李翠微墓,埋葬闯王的朱姓后代里,几百年来,代代为李自成守墓却真实不虚。而民间传说李翠微隐姓埋名在通山附近为父亲守墓,在百善孝为先的古代,女儿为寻父亲而隐居,不是不可能的。湖南石门牵强附会闯王出家当和尚说,说来争去也说了若许年,女儿为父亲守墓当情理之中。

设想一下,从九江和瑞昌一路寻,一路哭的李翠微,找到通山,为父亲守墓而留下来,真的有过吗?不得而知。历史除了真相,一些无可确定的细节,在民间传说里生发。为了缓解沉重,那些伴着烟云的传说,合理或不合理地想象一下,也是挺有趣的。

从罗城山下来,路遇一片盛开的荷塘,美得我们停步驻足观望。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美,永远可以养浩然正气,涤荡暴戾和邪恶。

5

大顺军星散四处后,李自成率大顺军万余人,一路逃一路战,一路伤心一路哭泣。退往通山县境内,清军穷追不舍。追至九宫山脚下的李家铺,又是一场恶战,大顺军再败。清军乘势直入大顺军军营,李自成再次率残部向深山而去,边打边逃,残余失散,李自成独自牵马,在李家铺附近一个山洞里,躲清兵的追击。清兵追来时,看到洞口结满了蜘蛛网,于是断定李自成不会在洞内,弃洞前追。此洞后人称之为“皇躲洞”,李家铺附近的老百姓,从老到少,三岁孩子也知道这个洞曾躲藏过闯王李自成。

从洞中出来后,李自成骑马往深山里的高湖方向前行,登山至小月山牛迹岭,遭乡勇袭击,被杀死于泥沼中。时年三十九岁。

众多关于闯王之死的传说里,我最觉得合情合理的,是他抢了程九百老母亲为九百送饭的饭蓝。饥寒交迫之时,闯王不但无尊严,重要的是,揭竿而起的猛性暴露无疑。更何况,当年的他,正是39岁壮年时,虽然已贵为王,可连年征战,从来没有养尊处优过,饿极之时,哪里顾得了自己的王者身份?!

张鼐,又名李双喜,李自成义子也。

据史料记载,李双喜带小股大顺军数万至通山,寻找李自成,另有失散大顺军残卒,李自成亲随刘伴当,追呼李双喜曰:李万岁爷被乡兵所杀。大顺军“满营皆哭”。“登山觅尸,已成血麋”顺遂“毁戮四境,以雪愤恨”。

来到李家铺,阳光下,写有“李家铺村”的牌子竖立路边,厮杀声早已远去,平和的山风微微吹过。李家铺是上九宫山的入口之道,当年,除了李自成在此一场恶战之外,李双喜带着大顺军尾随而至后,也是从这里一路杀进高湖。在高湖,得知闯王已命陨泥沼乡蛮之手,为了泄愤,所过之处,挥刀不留情。至今还传说,有高湖朱姓人,被大顺军杀死并锅煮。一句“毁戮四境,以雪愤恨”让我想起: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曲,作者:张养浩)

6

一路追寻,一路看到的是大顺军惨重的失败。一路伴着无数哭泣的泪滴,如这上天撒落的雨!富池口大败,给予李自成和大顺军至命的重击。富池口大败之时,即是南京复国之梦破碎之日,从而使大顺王朝彻底走向覆灭。

2015年我曾到陕北李自成的出生地,一路踏寻李自成出生和成长的足迹。那个时候的心情是沉重的,沉重那个叫黄来儿的小人物在乱世里成长和生存的艰难;以及揭竿而起后所向披靡,却一路飘着虚弱的成功;沉重于李自成短暂成功后的失重败退,最后死于乡野带给后人无尽的遐想和深思……如果说那样的踏寻是沉重的,而这次采风李自成人生路上,最后一段不归路的心情,却是极其轻松和愉悦的。因为,历史早已写好,风云变幻不再沉重。

哭泣的大顺军,那份沉重早已随风雨而去。

康熙《武昌府志》载:李自成残部“漫布州境”,“各鸟兽骇散”(《纪灭闯献二贼事》),逃经瑞昌的一支,至罗城山,“辎重委弃如山,妇女遗落数千”,“迷路过堰山,栈道如绳……人惊马坠,淹溺千余骑”(同治《瑞昌县志》《九江府志》)。“自率一股,谋占九宫”。

“人生碌碌,竞短论长”。所有人物,无不是烟消云散,留于后人笑谈间。哭泣的大顺军,莫不如是!

2018年7月31日于凤池山下

作者简介:

倪霞,又名倪小书,笔名人儿。祖籍湖北阳新东源倪家村。

出生于湖北通山黄沙孟垅卫生所。现在通山县红十字会工作。

一个记录生活轨迹的小女子,一个爱着行走和文字的人儿,一个始终如一坚持和传播真善美的追求者……

已出版个人文集《中国红》、《一路走来》、《不争》、《禅意·火花》、《通山,看得见的温暖》。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等。跨越百年历史的长篇小说《玉竹谱》修改完善中。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通山作协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