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于富池口锁钥楼上,但见长江雪浪翻涌,半壁山兀然孤耸。烟雨迷蒙中,我无垠的思绪也随之纷扬起来……
自东汉末年,东吴大将甘宁屯兵并驻守于此,富池口便成为了兵家必争要地,战船云集,战马嘶鸣,一幕幕与重大历史进程攸关的大战在此上演。江风拂面而去,我闻到了血腥味道,在我的内心最深、最痛处,还是李自成——这位农民出身的闯王,祈求“永昌”的大顺之主,仅在北京登位一天,便怆惶南逃,逃至西安,溃到襄阳,连遭溃败,于富池口又被清兵追及,江面顿时为血雨腥风染个透红。
败兵如山倒呀!在随后的十多天里,烟雨笼罩着江南,李自成逃窜至通山境内群山里,当时全国上下怎么也没有料到,这位“其兴也勃”的大顺皇帝就此消失在江南的烟雨中,成了九宫山下的孤魂。思绪纷扬,我情不自禁吟出几句让我自己也掉泪的诗来:
半壁山前作战场,寻踪不见旧刀枪。
愁风吹动长江水,密雨声声泣闯王。
“半壁东南”之构想
无垠的思绪穿越到三百七十多年前……
1642年12月初一日,李自成统率农民联军40万,长驱直抵襄阳城下,当天就攻破了由晚明悍将左良玉把守的城防,民众携牛酒迎接农民军。稍稍站稳脚跟,李自成随即分兵攻取了荆襄周边所有州县,一个多月后即1643年二月就在襄阳建立了农民军政权,自封“奉天倡义大元帅”,又设制封官,设科取士,整顿军队编制,俨然一副要君临天下的派势。经略“半壁东南”的构想也就是这个时候形成并提出来的。
六月的一天,经过半年建设的荆襄政权已趋于稳固,李自成居于襄王府内,大会高级文武群臣如权将军刘宗敏、左辅牛金星、礼政府侍郎杨永裕等人,筹划出兵路线,夺取大明江山。
首先,牛金星建议直接出兵北上,直堵河北,再取京师。北上进兵,开门见山,看似一条妙计,实则不然。为何?失之急,小小荆襄尚且立足未稳,立国的基础都不保,何谈攻取京师平天下?
接着,杨永裕则提出了暂先经略东南的战略构想,顺江东下,先取金陵,切断京杭运河的粮道,使京师坐困,然后坐拥东南之利,出师北伐,则京师可定,政权可得。此为东进之计,先取南京,经略好半壁东南,即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战略大后方,然后再行北伐之事,实为妙计。然此计过于迂回曲折,必然耗时过长,夜长怕梦多,而农民军整个集团内部大都是一些急功近利之徒,定然不会采纳。
最后,兵政府从事顾君恩分析了以上两种策略的不足之后,提出了第三种进兵策略。这就是西进,先取李自成的桑梓之地陕西,于西安建立基业,天下归心,然后再挥兵攻取山西,待稳定三边之后,兵指京师,覆灭朱明。这条计策自然正中李自成和自从陕北起兵就一路追随闯王爷四处征战的农民军核心集团的心怀,富贵还乡,唱一曲豪迈的大风歌,自古如此。
李自成选择了顾恩君西进的计策,挥兵攻占关中要地,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但同时为了迷惑明军,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命令兵士于荆襄江岸边大势制造战船,佯为将顺江东进之状,以达到虚张声势,使东南明军不敢分兵西顾的战略目的。这一举措表明,李自成虽然采用了顾恩君西进计策,同时也并未否定杨永裕经略东南的构想,因西进之计过于诱人,所以暂且把东进谋略作为诱敌惑敌之计。可见东进之计在李自成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量,以致念念不忘,这在后来的时局战事发展变化中也印正这一点。
“半壁东南”之实施
兵贵神速。李自成随即于六月底提兵西进,向明王朝几大主力军展开战略进攻,但仍于荆襄留下了七万雄兵,派军中富有战略远见的大将白旺统领驻防,并全面加强根据地的各项建设。李自成此举又意欲何为?
其一,荆襄为农民军战略大后方,必须稳固,且还要加强建设,让前方将士无后顾之忧。其二,李自成心中仍藏“半壁东南”东进之心,抑或西进不利,挥兵退回荆襄据汉水长江天堑而守,再行战略东巡之事,占据东南半壁,徐图北伐。其三,如西进成功,李自成更可乘大胜之强势,随时可令白旺统兵顺江向东扫荡,完成一统江山之夙念。
其实,经略“半壁东南”自古就不乏先例。春秋战国时期,强大的楚国据汉水与虎狼之秦争霸,以致留下了朝秦暮楚、一鸣惊人等诸多历史佳话。东汉末年的少年孙权,“坐断东吴战未休”,演绎了赤壁大战这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当然,还有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东晋王朝和南朝,有日夜歌舞升平、拥有秦淮好梦的南宋王朝,更有定都南京而后北伐一统江山的大明王朝缔造者朱元璋。
李自成用了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就消灭了明王朝的几大主力,并于十月就顺利进占西安,不久即建国大顺,定年号为“永昌”。接着乘胜追击,一路势如破竹,于翌年3月下旬又拿下了北京。然而,就在李自成的人生和农民革命达到顶峰之时,巨大的风险也随之来临。风险焦点就是系时势于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内心又摇摆不定的吴三桂身上,可惜、可叹又可悲的是李自成没有把握好这个风险点,反而去捅翻了这个马蜂窝,把风险放到无穷大,导致时局急转自下。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李自成大败于山海关后,在满清和吴三桂联军合力打击下,一路撤退,一败再败,从外行眼光看有如丧家之犬,实则不然。或许也有人认为,北京城厚墙高壕深,李自成完全可以驻守,以待各部义军勤王来援,然后内外合攻,把清军消灭在城下,但李自成没有这样做。李自成带着刘宗敏和老营人马撤往西安后,西安作为古都,又是李自成桑梓地,或仍可督兵据守待援,恢复元气,但李自成也没有居城久守,而是在稍作抵抗之后,又带着老营人马撤到襄荆之地,归到了一年前战略西进时的原点。
凡事当透过表象看本质,剖析内因。李自成之所以如此作为,一定有他的战略意图。应该说西进前形成的“半壁东南”战略构想,李自成内心一直就想在合适时机付诸行动,同时根深蒂固的流寇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李自成的军事部署和行动。事实上,李自成于1645年2月退到襄阳后,立即就将东进这一战略构想付于了行动。首先命令扬武州、安乐、云梦等地大顺军拆除城墙城楼,又四处征集壮丁民夫随军。随后,集襄阳、安乐、扬武州大顺军计7万,合从西安撤湖广马步兵十三万计20万,“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进,自襄阳下武昌。当时实施东进人马具体分作三路,一路人马渡江走随州枣阳一线,一路走荆门,李自成亲率一路走水路直下,扑向汉口而来。
“半壁东南”梦一场
此时的李自成,还能实现“半壁东南”这一战略构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此一时彼一时也。此前,李自成之所以能推翻大明王朝,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明王朝内忧外患,要同时在三条战线上对付李自成、张献忠和清廷三个强大的军事对手,而现在局势正好倒转了过来,换为李自成要对付四个强大的对手了。东进征途中,是与农民军有“亡国”之恨的南明军队重重阻击;背后是如狼似虎的清廷铁骑还有吴三桂、尚可喜等部组成的“汉奸”精锐的围追;西边是张献忠大西军的趁火打劫。军事对手突然间由原来的明王朝一个变为四个,李自成已经不可能全身而退了。让我们来看看李自成东进屡战屡败的成绩吧:
1644年正月,就在李自成撤退襄阳途中,大西政权就迫不及待趁火打劫了。且说张献忠派得力大将李定国率部由广元大举进攻大顺辖下的汉中地区,与李自成驻防汉中的大将贺珍兵戎相见,双方争斗不休而互有胜负。橘蚌相争的结果是削弱了农民军双方力量,让清廷腾出时间来分别打击农民军各部。
二月,李自成刚从襄阳出兵东进,清军就追击至襄阳,大顺军襄阳留守冯养珠就以兵寡难于抵挡为由,投降了清军,大顺军就此失去了襄阳这个重要战略支撑点。
随后,清军又抵扬武州,大顺军殿后的义侯李双喜、磁侯刘芳亮部与清军接战不利,不能阻挡清军南下,率部从水路退走,清兵亦两路蹑击,大顺军失去了战略大后方。
接着,清军攻安路,大顺军据城抵拒,清军攻击,击败大顺军将领邵章,缴获船只、战舰八十余艘。此为东进一败。
四月初,清军追击至荆州,大顺军守将郑四维杀死荆州府尹孟长庚降清,导致大顺军损失辎重马驮约以数千计。此为东进二败。
十六日,清军又追至武昌,围城数匝。李自成派兵劫清军辎重,为清军击退,清军复遣重兵于江滨截夺大顺军为东下船舰五百余艘,大顺军汝侯刘宗敏、泽侯田见秀出城迎敌,俱为清军大败之。此为东进三败。
二十二日,大顺军将军路应标,率部在河南迂回东进,由固始向六安进军途中被其部下狄应奎所杀,所部随狄应奎降于南阳六安总兵黄鼎。此为东进四败。
二十四日,残酷的现实,严峻的形势,迫使李自成于武昌城内再一次聚集文武诸臣,谋议军略。大伙仍一致认为,“西北虽不定”,“东南讵失之”,当“谋夺舟船南下”取南京。计议一定,当日大军便撤离武昌,分兵数股,水路同进,进军东南。没有了战略大后方的李自成开弓就没有回头箭,此时也只有东进一条道走到黑了。东进是一条不归路,强弩之末的农民军,要面对四个强劲的军事对手,下场已经可以预料了。再看如下惨烈的战况:
富池口大战。二十五日,李自成大军由黄州水路至富池口歇马,随军眷属与辎重船队停泊江边,清军追至,两军正面对接激战,死伤累籍。是夜,清军又以精骑冲阵,一举击溃大顺军,直逼李自成帐营,迫使三个妃子投江,左光先等将领60余被俘。
九江洗心桥大战。二十六日,清军紧追不舍,于九江洗心桥追及大顺军,两军再战,大顺军失利,当阵战死的将领达60余人,被截获战舰300余艘,汝侯刘宗敏、军师宋献策被俘,牛金星、宋企郊等逃亡。
李家铺大战。李自成于九江大溃败后,遂自弃战舰焚舟,走陆路伧惶南逃,五月初一日至通山境内李家铺又被追及,清军以左、中、右三翼分进合击,两军相连凡五战,大顺军无法抵挡清军兵锋,又大败,李自成后妃及将官多人被擒,李自成与李双喜等二十余人慌不择路,取小道逃入深山中。
至此,败局已定,东进已彻底泡汤。
战略构想失败之原因探讨
如果说,李自成在占领襄荆时,采用杨永裕东进南京而后举兵北伐谋略,应该算是一着好棋,最起码不是错棋。再如果,李自成在占领北京时,对吴三桂予以足够重视,并以民族大义加以抚慰,增兵巩固北方边防,尤其是辽东的防务,然后派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将荆襄之兵东进,长江中下游地区定当唾手可得,江山可一统矣。可惜李自成没有这样做,把“拷劫”和“追赃”当作国策,反倒刺激吴三桂这个火药桶,造成吴倒戈辽东,让李自成猝不及防,演变为山海关大溃败,造成整个战略态势十分不利局面。这盘棋局中,李自成已失去了第一着先机,民族悲剧初显端倪。
吴三桂降清后,整个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不妨用辩证唯物史观来剖析当时几大军事力量的利害关系。李自成与满清包括汉奸吴三桂之间形成了直接冲突,是不可调和的满汉民族矛盾,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在满清这个强大的外族敌人面前,李自成与南明和张献忠三者之间的争斗就衍变为了汉民族内部之间的矛盾了,这种矛盾在巨大的民族危机面前应该是可以调和的,中华最早文化经典《诗经》就有“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辱”的说法,这就是说兄弟之间关起门来可以打架,但打开门后就必须团结一致对付外面的敌人。而事实上,当初高迎祥、李自成与张献忠、罗汝才等农民军各部,就曾结成同盟关系,团结起来一致抗明。但此时李自成和张献忠已称王称霸,已没有当年站在底层却看得长远的战略眼光了,为了称王称霸的私欲,不能好好把握这个历史关键节点,缔结同盟而共御外辱,仍在一味互相攻伐,寸土必争,最终被满清政权抓住机会先后各个击破,酿成一场民族大悲剧。
且说李自成于1644年4月间自山海关败退到北京,人马元气并未大伤,如果一面依托坚固城防组织起有效的防御,给清兵以一定的杀伤,挫缓其锐气,并命李过、田见秀、高一功等部农民军迅速抽调兵力,前来勤王,以免遭清兵优势兵力逐个围歼。同时,晓谕大顺各处州县,揭穿吴三桂打着“三军缟素而报君父仇”的悲情幌子,实为屈膝于满清以实现自己加官进爵的阴谋,让百姓都看清吴“恸哭”并“冲冠一怒”的真面目后,一致奋起抵御外辱,时局或可扭转。但李自成没有做这些应该做的统战工作,以致撤出京城时老百姓还蒙在鼓里,传为吴三桂夺回明太子,要护送还宫即位,恢复明朝。至是一见髡发长髯、语言不通的清兵,皆相顾失色,相率逃匿,所至罢市。棋局至此又输一着,民族悲情进一步加深。
再说李自成于同年七月再败退到陕甘后,仍有足够的元气,如果收缩兵力,东扼黄河天堑,南屏潼关之险,又依托西安城坚固的城防,继续予敌以重大杀伤,并继续向天下戳穿吴三桂挟公仇报私忿的鬼脸,派善辩之士向南明和张献忠两股力量晓以大义和亡族风险,结成统一战线一致对外,仍望收“亡羊补牢”之功效。李自成仍然没有积极的表现,山东、河南一带豪杰纷纷反水,或依于南明,或降于清廷。棋失三着,民族危机进一步积聚。
再说李自成1645年2月退到荆襄,合襄阳兵力就达20万之众,且田见秀、袁宗第等部兵力大都南归,完全可以在汉水一线筑起牢固的防线,当年宋元就是在此生死大战,拉锯进行了五年之久。此时,仍可做张献忠和南明的统战工作,大家调转枪口对准满清外族。李自成不但没有这样做,仍尽起荆襄之兵,向东南进击,反与南明内斗个你死我活,清兵从后蹑击而尽收渔利。棋失四着,民族危机已不可避免。
战略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导致李自成在东进征途中一败再败,局势由此一发不可收拾。然而,手掌重兵的亳侯李过此时此刻又有些什么不协调的举动呢?且说李过率部由榆林一路退到了汉中,向西攻入四川大西军的地盘,一连攻陷太平、东乡、达州、夔州、新宁等地,而后由三峡下湖广。当李过率部到达湖广时,李自成已葬身于九宫山下,满清在剪除“李自成”这面“闯”字大旗后,农民军各部群龙无首,斗争信念混乱,各自为战,再也拧不成一股绳了,而本就兵纪败坏的张献忠部和犹如日薄西山的南明王朝自然也就不堪一击了。棋局失尽,民族悲剧就此谢幕。
结束语
烟雨江南。一个巨大的身躯倒在了江南的烟雨中,连同他此时此刻心中念念不忘的“半壁东南”的梦想,也一齐葬送在了这烟雨中的江南,也正是这江南连绵的烟雨呀,让他的结局就如梦幻一般,让后世的人们至今还在争论而喋喋不休。
江南烟雨中,我缓缓收回纷扬的思绪,长江依旧雪浪翻涌,只是一幕幕血腥历史剧情渐渐离我远去,消失在浩瀚的烟波中,而一首《富池口怀闯王》从我多愁的心底缓缓流淌了出来:
英雄归路壮如诗,烟雨迷濛访富池。
半壁孤峰刻青史,千重雪浪涌雄姿。
兵锋西指才几日,战略东巡败溃时。
锁钥楼前空伫立,家亡国恨令人思。
(陈文忠)